勤奋学习的典范 ——油画“求索”观后


   初见<<求索>>这幅画,是在1999年年底“百年中华英烈颂艺术大展”的展厅。当时使我感受较深的有两点:一是视角新颖,切入点选得好。在众多描绘毛泽东同志的油画作品中,取材其读书学习的并不多见;二是在环境选择与光线的明暗对比上有新意。后因事务忙乱,就没有再往深处去想。前些时,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求索>>的作者魏楚予同志,顺便讲起我的两点感受,于是我们便就此作了一次长谈。

 
  当谈起这幅油画的创作构思时,老魏略作沉思,便满怀深情的说:和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样,毛泽东首先是个革命家,同时,他也是一位通晓多种知识的伟大学者。他一生酷爱读书,好学不倦,不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岁月里,他都想设法挤出时间看书学习,甚至连上厕所的片刻都不放弃。他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多种疾病接连不断,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小字本的看不清楚,就看大字本的;没有大字本的,就用放大镜看。有一次发烧到39度多,两三天不大吃东西了,站不起来,躺在床上还要看书。后来他的眼病越来越严重,实在看不见了,就让身边的同志读书给他听,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的几个小时,已无力说话了,还示意工作人员给他读鲁迅的著作┅┅讲到这里,老魏心情激动的停顿下来。 我插话说:“以看书学作为这幅画的切入点,来展示学者型领袖的动人风采,视角比较新颖,使人看后没有雷同感。”他说:“我所以这样画,倒不单纯是为了创新,我觉得勤奋好学是贯穿老人家一生的显著特点,他高超的领导艺术,优异的才能和智慧,既是他丰富革命实践经验的升华,也是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的结晶。抓住勤奋好学这一本质特点,来塑造毛泽东的形象,会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更有感召力。”
 
  “塑造典型人物需要有一个典型环境。因为环境是人物情感活动的空间,通过境物描绘,可以抒发情思,表达言外之意,对塑造人物能够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这里请你谈谈,为什么要选取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的卧室作为创作这幅油画的典型环境?”
 
  “因为这个卧室不是一般的卧室,是书房、办公室兼卧室,是老人家看书学习的主要场所。居室布置极为简朴,没有一件考究的家具,也没有一样名贵的摆设,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是老人家一日不可缺少、较之其他物质享受更为重要的精神食粮。从这里切入,可以更形象地反映出老人家生活在书山书海中的真实面貌,揭开这位伟人生前的精神世界和业余活动的神秘帷幕,告诉人们他是怎样一生与书结伴,不满足地、不知疲倦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着、追求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接着,他便指着随身携带的油画照片对我说:“瞧,在这张普通的大木板床上,一边是毛泽东在凝神读书,一边(约占床的二分之一) 不规则地码起约半尺高的各类书籍,仔细看,可隐约辨出,其中有马列经典、鲁迅杂文集、英汉字典、怀素自叙帖、北京周报、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地方志、圣经等,这说明老人家阅读范围之广;从他微皱的眉头看,他并不是什么‘一目十行’ 、‘过目成诵’的天才,他也同普通人一样,需要勤奋和刻苦,他非凡的成就,来自于他非凡的毅力和勤奋!他手持铅笔,在专心地划着或书写着什么,这说明他确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从他的老师徐特立那里学来,从青年时代起坚持一生的读书习惯……”
 
  “油画是很讲究明暗对比的,你把室内画得亮如白昼,约半尺高的书堆连点阴影都没有,这固然是你创作的需要,但符合客观实际吗?”
 
  “当然符合。因为老人家习惯于夜间工作与学习,所以在顶棚上安了一个大吊灯,夜间确实把室内照得亮如白昼。”
 
  “现在全党全军正在深入开展‘三讲’教育,你通过油画为我们画出了一个‘勤奋学习的典范’, 很有现实意义。不过,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不以读书学习命题,而以‘求索’二字作标题?”
 
  “因为毛泽东的一生,就是追求真理、为革命和建设寻求正确道路、为人民谋求幸福的一生,用‘求索’二字作题,更能反映出他的精神风采。”
 
  (原载2000年9月16日《空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