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说起文学广告植入,少有看得上的,大多认为有辱斯文,玷污了文学的高贵清雅,充满铜臭。
我的看法是,这种看似主流的观点不论对错,至少是顽固的,不与社会、时代发展接轨。
文学作品商业化的意义包含很广,比如出版销售、比如改编成影视作品,比如改编成游戏动漫,比如结算版税,都算是经济名词,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地说:没钱,就没书这回事。
文学作品背后呢?是作家日复一日地码字,赚取算不上丰厚的稿酬。生计不说艰难,也少有文人富贵。近年出现的作家富豪榜,除掉炒作因素外,能获得天价收入的作家数量在整个作家群体中,能占到万分之一吗?远远不到。横向来看,社会分工不分高低贵贱,但是对于期望安心写作养家糊口的作家们来说,知识并未体现出更大价值,总体还是清贫之列,这种现象在商业环境的背景下,当然有失公平。
同样是艺术作品,影视、动漫甚至游戏,广告植入被认为天经地义,没这个钱就出不来成本,那么写作何尝不需要成本呢?
知名作家的植入往往得到更多的认同,是文坛轶事,是可以冠之风雅的,比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裁缝铺的植入,比如冯梦龙的《白娘子与许仙》中油纸伞的植入“这伞是清湖八字桥老实舒家做的,八十四骨、紫竹柄的好伞,不曾有一些儿破,将去休坏了!仔细,仔细!”,但是放到当下,公知们就有不同标准了,古代作家要吃饭,现代作家要饭吃,不是双重标准是什么?
至于说,植入打断了故事情节、逻辑与流畅度,招致读者反感,这话我认为纯属脱裤子放屁,读不下去,可以不读,买不下手,可以不买,市场说了算,亏死个胆敢在圣贤文章中植入广告的家伙,不是很好吗?
何必去骂,何必跳起来骂?君不见史上第一植入烂片《富山春居图》,不是同样观众如云吗?何况文学广告的植入,在我看来,远远谈不上比当下一些粗制滥造的影视植入来得恶劣,相反,作家花了更多心思,更多功夫,绝不是直接摆两瓶国窖1573的水准。
所以我不苟同那些批判文学广告植入的观点,在我看来,不能正视文学作品的商业环境,才是真正不顾文学作者死活,不顾文学死活。那些要求文学纯净无污染的,压根就是反时代的行为,因为广告并非污染,而是现代商品艺术,我们所处的时代,叫商业经济时代。至于作品的生命力,怎么让读者获得阅读的愉悦,作者比读者更操心。
怎么看文学植入广告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