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琐记(3):猇亭·烤鱼
2016年7月14日。
我们这次西行的主题,一是古镇,二是美食。
其实无论美食不美食,肚子饿了总是要吃饭的。在乏味的街市上走了一圈,肚子叫唤起来了。本来逛街也是在寻找美食,但走过几个街口,所见仅仅是几家简陋的小吃铺,有热干面或者牛肉米粉。外出旅行,作为一种文化体验,吃小吃也是正选。不过,因为这是此行第一次正餐,还是想吃得正规一点。有没有特色倒是其次,环境或者营养还是要有点要求。走了十几分钟,来到镇政府附近。冷冷清清的样子,而且没有一家饭馆。我有些纳闷,莫非这里的官员就一点也不腐败,他们总要有个像样的吃饭的地方吧。忽然联想起我前年和小付在宝鸡市香泉镇吃饭的情形,乡干部那种朴实的奢华真让人觉得可爱。
快走通小镇的时候,街边出现三家像是吃正餐的饭馆,一家烤鱼,一家鸭子,一家鸡子。我们选择了烤鱼。等着上菜的时候,顺便看看墙上的“店史”宣传。据说,这家店子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当年康熙下江南,尝遍山珍海味之后,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这家烤鱼店的祖先为皇帝制作了一道烤鱼,大获皇帝赞赏。之后,这家烤鱼店渐渐在江湖上打开了局面,配方流传至今。
这些不过是宣传的伎俩,它想给顾客留下的印象是——我们和皇帝吃同样的东西;这种感觉会很自然地延伸和膨胀——因为吃了这种烤鱼,我们搭上了皇帝的便车,提升到了某种与皇帝类同的地位了。这种“消费者剩余”,在烤鱼上桌之前我们已经充分享受了。
烤鱼确实不错。外酥里嫩,香气扑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等,所有那些用来赞美烤鱼或者烧烤的词汇在这里都用得上。那一时半会儿的感觉,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烤鱼了。征求雨燕的意见,也以为是做工精良考究的美味。各种配料,无不恰当;各种味道,无不配置巧妙。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的“木姜子”的味道。之前在云南吃傣餐,也少不了有木姜子,但只是这一次,才感觉到自然而美好。这可能与我自己的身体需要有关。这些年,不再刻意摧残身体,而是有了“养生”的理念。对所有那些据说对身体有好处的食物,不再排斥,而且有了亲近的愿望。可见,口味不是自然的,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的。
我们一家三口的吃相显得有些夸张。一大条鱼被我们吃得干干净净,最后烤盘上甚至没有留下一片完整的土豆或洋葱。在我们最后的总结中,都给这一盘烤鱼打了满分。
这一顿,才花了一百多元,却使旅行的意义完美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