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共享经济理念促进乡村闲置资源旅游化利用
农村闲置资源利用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像宅基地流转、农民进城务工就是解决农民土地、时间资源闲置的常用策略。这些传统的应对之策在促进资源闲置问题解决的同时,或者面临市场需求不足、流转效率不高的问题,或者容易造成农村“三留守”和“空心化”现象、加剧资源闲置。除了上述措施,早期“农家乐”亦可以被视为我国农民解决庭院、厨房、住房、时间、技能等闲置资源利用的创举,对于思考如何顺应新时期城市的发展趋势、吸引外部消费群体、寻找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具有重要启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逆城市化”将成为发达地区的趋势。乡村往往远离尘嚣、节奏舒缓、清雅闲适、和睦安宁,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文化寻根、返璞归真的需求,对城市居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更是如此。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民宿就是典型例证。这为农村闲置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市场指向,有助于破解农村资源单向外流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事实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促进乡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运用共享经济理念,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以更高的效率促进乡村闲置资源的旅游化利用。所谓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交网络平台,整合并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以满足多样化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活动。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以乡村闲置的庭院、房屋、土地、宅基地、校园校舍、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农民的时间和技能等资源为依托,面向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养生养老等需求,发展旅游体验导向型共享经济,有利于就地解决资源闲置问题、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个性化和真实性的追求、提高体验度和满意度,有利于构建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格局、建立新型的主客关系和城乡关系。对于临近城市、靠近公路、接近景区的乡村而言,这是解决资源闲置问题的重要方向。
在国外,受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影响,以共享农业为代表的旅游体验导向型共享经济产生较早,并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如美国的艾米农场、日本的Mafarm、德国的公主花园等。近年来,国内共享经济蓬勃发展,涌现出共享菜园、共享农场、共享农房等旅游体验型共享经济的实践形式,尤其是海南的共享农场计划、合肥的共享农房试点,让社会各界充满期待。以海南的共享农场计划为例,“我在海南有农庄”项目通过有效地盘活资源,凭借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为消费者提供远程参与农庄生产和打理服务,以及实地开展农产品采摘、乡村旅游服务,培育农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提升农业综合效益。(首发期刊:李庆雷,张思循. 搭建共享平台,促进乡村闲置资源旅游化利用[N].中国旅游报,2018-2-2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