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互联网与任何一个传统行业融合,其作用都会体现在效率的提升、交易成本的降低上。当我们谈论“互联网+会展”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是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提高展会的营销、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如果这可以看作是“互联网+会展”的话,那么它应该是最接地气的“互联网+会展”,它非但不遥不可及,而且早已融入到会展业各个环节的工作之中。诸如展会的营销、登录和门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现场运营、客户行为数据收集等多个方面,会展行业都在最大限度地使用互联网这一工具。
“互联网+会展”是作为现有展览会的补充,为展会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要在现有展览之外寻找一个新的增长点、可以独立成长的新业务模块,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个问题其实十分重要。
虚拟展会是最容易想到的模式
有一句关于“风口上的猪”的名言。实际上,不但猪想借风口之力实现飞翔的梦想,而且雄鹰也愿意借风口之力飞得更高。我们必须承认,仅仅把互联网作为工具难以实现转型和腾飞的梦想,这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倒是虚拟展会,似乎更符合许多人想象中的“互联网+会展”。
如果把虚拟展会作为线下实体展会的补充,或者说作为向参展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那么首要问题是,参展企业对此服务是何态度?此服务对他们来说是否有价值?价值有多大?
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投入产出比又如何?在需求方面没有得到落实的前提下,组展单位进行比较大的投入是否经济?另外,在企业对虚拟展会评价不高的情况下,把虚拟展会当成独立的业务来运作是否可行?这里不能不重提那些认为虚拟展会能够替代线下实体展会的观点。
对此,两个方面的情况可以给我们提供参考:
一是虚拟展会模式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二是实体展会每年仍在增长,相关数据不支持实体展会被取代的趋势。
总之,把一个线下展会搬上互联网,这是最容易想到的“互联网+会展”,但这样就够了吗?
电子商务之路
关于“互联网+会展”,我们能想到的另一种方式是会展与电子商务的融合,比如会展O2O。
虚拟展会模式目前发展较为缓慢,除了需求、投入产出比这些因素之外,内在的根本原因恐怕在于它更多地解决的是展示的问题,尤其是解决信息流层面的问题。而O2O则力图解决信息流之外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交易“闭环”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可行的盈利模式。
对B2C消费类展会而言,从线下展会成功进入到线上平台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汽车展的主办机构可以挖掘线上卖车业务,因为其对行业了解得比较深入,又具有一定的客户资源,搭建网上电子商务平台有便利之处。
另外,B2C网络平台成功的案例比较多,充分证明了B2C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可行的盈利模式。而对B2B专业贸易展览会来说,开展电子商务的难度就大得多,原因在于贸易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越是复杂的交易,通过线上完成的难度就越大。也正是因为如此,B2B电子商务平台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即便是国内知名的B2B网络平台如阿里巴巴1688、慧聪网等,实际上也很难介入客户的大宗交易环节中。相对于淘宝、京东之类的B2C平台,B2B网络平台近年来发展缓慢,始终无法破解复杂交易的难题。
“互联网+会展”和电子商务融合的另一个障碍是,B2B平台素来有赢者通吃、大平台覆盖小平台的规律,单行业平台如何在与阿里、慧聪这样大平台的竞争中生存,更是令人担忧。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展会本身就是平台,所有的展会实际上都是“行业+展览”,而“互联网+”的的实质是“行业+互联网”,展会平台和互联网平台是并行的。“互联网+会展”如果是线上线下两个并行平台相加,其模式必然是虚拟展会,完全不同于以行业为依托的“互联网+”。
回到上面提到的关于“互联网+会展”目的的问题。如果“互联网+会展”是指O2O电子商务的路子,那么“互联网+会展”对于会展公司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业务,也就意味着会展公司将不再是会展公司,而转型为互联网公司,其实质是回到了“互联网+行业”,也就谈不上“互联网+会展”。这是其中无法回避的悖论。
从事实业的人都会知道,上述转型对于任何企业而言都将是一种颠覆性的变革。谈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国外知名展览公司很少谈到“互联网+”、O2O这样的业务模式。因为一旦这种模式成立,成为公司发展的目标,展览公司也就不能称其为展览公司了。对于这些大的公司来说,否定目前的盈利模式,实现战略转型,进入未知领域,是不可想象的。
综上所述,“互联网+会展”是不是指搭建行业平台,走电子商务的道路?会展组织机构需要好好问一问自己。
更多模式
最后,还有一个“互联网+会展”的模式想必大家都有所关注,就是搭建一个针对会展行业的网络平台。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平台预订展位,实现展位搭建的标准化和流程化定制,还可以完成如展品运输等参展相关工作的网上预订,从而实现参展的便利化,最终达到降低参展成本的目的。
这种模式是不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互联网+会展”?
许多人仅仅是朦胧地感觉到,传统的线下会展需要注入互联网线上的元素,而“互联网+会展”到底是指什么,恐怕很多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个与商业模式相关的大问题,也许并没有公认的结论和答案。
“互联网+会展”应该首先根植于主办机构的行业资源,也许可以是线上平台,也许可以是行业和客户资源的大数据应用,关键是把展览资源用在展览以外的业务上,才可能称之为“互联网+会展”。
至于这种业务是为现有参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全面营销解决方案,还是开拓全新的业务板块,也许只有在具体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出自:中国贸易新闻网)
全媒体+微信互动+营销引擎三位立体服务助力会议会展活动数字化
近几年,科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虽然让互联网的流量呈现爆发增长的趋势,但伴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形式一去不返,企业市场经营开始出现两大新的探索方向:
(1)数字信息技术驱使下的新流量场景开拓,诸如:会议活动、展览会、大型集会活动等,具有明确时间、地点、流量人口聚集的互动场景流量入口抢夺战;
(2)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对过往已形成企业市场经营流量池数据进行精细化分析和运营,深挖服务能力与价值再造,将流量细耕,变流量为留量,创造再生利益。
归根结底,其实仍然是一切经营的本质是流量效应。
当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全媒体时代成为了大趋势!企业和市场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媒体,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被人们广泛应用在各个环节中。会议会展活动组织者在进行策划或者执行时,都会考虑到媒体对当前项目的影响和作用。
微会动在继续保持原有平台活动场景互动营销运营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顺应数字技术与媒体传播发展大趋势,在2019年全面升级平台服务体系,打造实现“全媒体策略+现场微信互动+营销转化引擎”三位立体服务体系,力求实现帮助会议会展活动1-2个月、低成本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实现流媒体数字化布局,让“线上+线下全域流量”利效性转化。
微会动平台创始人袁帅认为:“由于新媒体传播具备速度较快、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的特点,目前新媒体传播手段已经越来越被活动主办者接受和依赖,而随着全媒体发展的大趋势,活动本身便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媒体平台。媒体的作用虽然因‘活动’而异,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活动,媒体传播性应该可看做是构成活动本身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元素,在品牌传播、影响力扩散、项目招商、赞助合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按照活动行业规定或者常规,活动前提前邀请联系,活动中接待协调,活动后回访索稿,平常维护重点合作对象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体传播作用在日渐衰减,其价值意义主要集中在活动公信力背书一点上,活动产业发挥自身优势,构建自身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媒体传播影响力,自建流量池,数据池已然是必然。”
时代在变,顺应趋势企业才有发展空间。
通过 “全媒体策略+现场微信互动+营销转化引擎”三位立体服务体系,帮助会议会展活动实现流媒体数字化布局,让“线上+线下全域流量”利效性转化。
袁帅,会展业信息化、数字化领域专家,PMP项目管理师,数据分析师,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网络营销师,SEM搜索引擎营销师,SEO工程师 ,微会动平台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