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消费的生活化趋势


现代旅游消费的生活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旅游消费出现了非团队化、去中心化、减距离化、弱景区化趋势,造就了一批新兴目的地、业态和玩法。其中,弱景区化是指旅游活动对景区尤其是封闭式观光型景区的依赖度减小,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和花费的占比下降,为生活场景支出的时间和金钱的比例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亦即旅游活动的生活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游客关注的重点从“风景名胜”转向“日常生活”,从“崇高景观”转向“世俗场所”,从“舞台”展演转向“真实”体验,从客位“凝视”转为主位“沉浸”,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感知”。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一直认为的那样,“最美的风景是人”“景观之上是生活”“寻常生活客自来”。在昆明,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校场中路、纂新农贸市场、弥勒寺公园、南强街夜市、文明街福照楼和东方书店早已成为与大观楼、民族村、世博园相提并论的打卡点,有些打卡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世博园这样的老牌景区。在丽江古城,入住民居客栈、逛忠义农贸市场、与商贩讨价还价、采购新鲜食材、使用客栈自助厨房做饭、跟主人与驴友分享已经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

古往今来,追求理想生活、探索人生意义一直是关乎人类存在的重大命题,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代表了无数人的梦想。常住地的日常生活固然有其稳定、熟稔与美好之处,但对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而言,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阿尔蒂尔·兰波的“生活在别处”燃起了无数人到异地寻求生活真谛的激情。安徒生则说得更加透彻,他结合自己丰富的长途旅行经历一针见血地指出“旅行即生活”。在旅游发展史上,游客借用当地居民的生活资源、体验异地的生活方式曾是一种常态。现代旅游业产生以后,旅行服务机构出于塑造完美体验、降低潜在风险、提高效率效益的考虑,将游客活动约束在“旅游罩”内,限制了游客与社区居民的交往和对当地生活的体验。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观光主导时期,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金钱预算约束下,把游览高等级景区的数量作为旅游产品性价比的衡量指标。进入休闲度假阶段以后,这一情形开始发生变化,除了知名度高的休闲地和度假区之外,当地的公共场所与休闲设施进入游客视野。三年疫情促使人们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身边的美丽风景、日常的美好生活,也让游客更加关注对目的地居民日常生活场景、公共休闲空间和文化艺术活动的体验

人以日常生活的方式存在,也被日常生活环绕。除却哲学层面上的批判,日常生活的美学价值与经济功能受到学界普遍重视。本世纪以来,生活美学成为全球美学的新潮与主潮,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体现着美的真谛,发挥着抚慰与治愈功能。广义虚拟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生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生活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成为人们交往和交换的载体。社会学领域的舒适物理论则认为,使人感到舒适、愉悦、满足的事物、环境、事件、设施和服务已成为城市吸引资本、集聚人才、促进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现阶段国内旅游的生活转向,体现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旅游价值的重新认识,反映了旅游者主体地位和旅游活动生活属性的回归,其实质是大众旅游需求及其引发的产品组织方式的变化。这对传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带来了新挑战,为旅游创新发展赋予了新动能,给旅游供给侧和监管侧提出了新要求。[首发期刊李庆雷,蔡展.旅游消费的生活化转向与产业响应策略.中国旅游报,2023-4-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