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何怀宏

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樟树市,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何怀宏所译多为欧美伦理学、政治学经典、译文信实流畅,不仅对国内伦理学界,也对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什么忧伤?


年初,搬到了圆明园东门外,与清华荷清苑只隔一条马路,于是常去清华园走走:走过了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文著称的荷塘及自清亭,记得第一次读其名篇时,我还是一个“文革”时期的中学生,那时还不知道平淡的好处而竟对此文大失所望;也走过了早期写诗并埋于故纸堆、后期则以激烈著称、与政治发生关涉而竟遭暗杀的闻一多的纪念碑亭,还有同样早年埋于故纸堆、后来也和政治发生关涉,始则高位,后却自杀的吴晗的纪念碑亭。

这些纪念碑亭多是新修的、相当醒目,也标注在了清华校园的地图上。但我知道我的踯躅其实是暗暗地想寻找一块朴素的旧碑。这块旧碑以前虽然也拜访过,现在却一时不易找到,又不想问人,只在内心默默地希望着碰上。...

Read more

辨“各人自扫门前雪”


今年北京的冬天是一个多雪的冬天,且相当寒冷。尤其13号的这场大雪之后,除主要的马路干道因除雪和车稠还化得比较快之外,许多支路、尤其是人行道,在十多天踩踏之后还是积雪甚深,只是变成了脏雪,且坚硬和滑溜。这就给人们出行带来了诸多困难以至危险。我在这些天已经看到过好几个人摔倒了,于是不由得想到,如果各个单位、商家、包括临街的各个住家,都能够责任包干,将自己门前道路的积雪扫除就好了。责任广泛分摊到各家,各家可能并不需要化费很大的精力,而且大雪初霁时扫除费力更小。这样不仅道路干净顺畅了,环卫工人也不致有的累得晕倒。由此,想起了一句老话:“各人自扫门前雪”。

这句老话全文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

Read more

“殉道“还是”殉清“?


19181110日,梁漱溟的父亲——梁巨川(名济)先生,在他六十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自沉于北京的净业湖(积水潭)。他在留下的《敬告世人书》中明确写到:“吾今竭诚致敬以告世人曰:梁济之死,系殉清朝而死也。”

梁巨川何以“殉清”?何以要为一个已经灭亡、且肯定不可能再复活的王朝殉节?的确,在中国的历史上,尤其自宋代以来,总有为前朝殉难死节者不绝如缕,但是,在民主共和的呼声大倡,民国也已经七年的形势下,为什么还要“殉清”?确实,辛亥以后梁即有死志,但除了家事牵扯,也还想再观察民国一段时间,或等新国会开会时再吁告新议员而死。而民国的时局却不断使其失望。1917年曾发生过张勋试图用武力使清...

Read more

“时间”的开始与停滞


   时间本是客观的,这意思至少是说,时间就像“天”一样,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尧而存”或“因桀而亡”。在任何一个人主观意识到“时间”之前,时间“早”就开始了,甚至这里没有所谓“早”“晚”,时间是无限的,是前后两端都没有尽头而无限流逝的,它就是这样一种客观存在,或者说事物存在的永恒方式。

当然,落实到具体的存在,具体到比如一个人,只有在他诞生以后,他才有了主观感受和生命意义的“时间”,“时间”才从他那里“开始”或者说“诞生”。他有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他快乐的时候;有时候又觉得“度日如年”——在他无聊或痛苦的时候。甚至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处...

Read more

藏獒的故乡在高原


据《新京报》报载,1028日,在昌平一居民家中,一条藏獒破门而出,冲上街头和附近的医院,咬伤了六人。这只藏獒随后被主人用铁链拴住,但一个小时后,该藏獒挣开铁链,再次冲上街头,又咬伤了十多位居民。

一时间,附近的人们谈“獒”色变,人们抱怨派出所没有及时管住这只藏獒,后面还不知要怎么处理这只藏獒。的确,藏獒看来是不太适合生活在城里的,除非你违反它的天性,把它用铁笼关住,用铁链拴住,可是即便如此,还是不时听说有刚烈的藏獒从高楼的屋顶挣脱枷锁,跳下身亡。

藏獒在城里就像是一只“坏狗”,它是凶狠的,暴烈的。可是,它的故乡本来就不是在城里,而是在高原,在那和天边接近的地方,在那可以尽情奔...

Read more

雪夜,想起了一个人(重发)


    (何按:1994年,发生了让人疑云丛生的聂树斌“强奸杀人案”,这个年轻人被迅速处死;2005年,却偶然出现了另一位做出同一犯罪案件的供述,并指认了作案现场的“真凶”。究竟真相如何?当时公安机关表示一定要迅速查明。两年过去了却缈无音讯,于是我写了上面这篇文章;现在又两年过去了,却从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看到了“‘聂树斌案’翻案渺茫”的关注文章,看来迄今河北警方还是没有对真相的任何交代。生死事大,正义事大,这件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水落石出呢?)

    07年的冬天北京没有下什么雪,直到元宵节的早晨,人们起来,突然看到“...

Read more

戒慎于强大的国家能力


国庆阅兵是国家能力的一种外部展示,而处理某些突发事件则是国家能力的一个内部验证。最近,内蒙古警方在67小时内告破四人越狱案,抓获三名并击毙一名逃犯,同样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国家能力,甚或更值得我们注意。

这种强大的国家能力首先表现于各级官员的问责制、责任感,及其能够迅速和大量调遣强力机关和公共资源的力量——如这次追逃仅警力据说就动用了近万人;其次还有全面覆盖和瞬时传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面向社会的强大动员能力,它甚至很快就到达了穷乡僻壤的一个老汉、一个婆姨,然后又能迅速将有关信息反馈到最高指挥机关;最后则是直接的强力手段和先进武器,甚至包括出动飞机。在这种形势下,这种极其耸动视听的危险...

Read more

现代人的古典启蒙


中国与西方的启蒙运动有一点很不同的是:西方近代的启蒙是从认识古典世界,接上古希腊罗马这条线开始的;而中国近现代的启蒙却长期具有反传统,与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断裂的特点。所以,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虽然要比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早几十年写成问世,据说奥勒留读到它也是爱不释手,但和《沉思录》的命运一样,它在中世纪的西方也不太流行。这本用希腊语写成的大书,到近代早期才陆续被翻译成意大利、法、英、德等欧洲各种主要语言,不过,之后它很快就成为近代西方人认识古典世界的一本主要启蒙书。它在近代以来的三百多年间对欧洲文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曾是文、史、哲、政的一个思想和灵感宝库,对拉伯雷、蒙田等...

Read more

饥渴年代的读书生活


“七十年代”在政治、文化的意义上并不是一个连贯而独立的年代。七十年代中国的首、尾是两个相当不同的生活世界,一般人所能接触到的读物有不少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尤其从承接和趋势来看是这样。大致以1976年划线,七十年代前面的近七年是和文革的前三年、以至解放后的十七年衔接;后面的三年多则是和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衔接(而我们还不知这一时期要伸展到多远)。在此意义上,又可以说“七十年代”是20世纪中国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的年代,1976年是其间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变的年份——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生死曾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及其中千百万人的命运。

我是属于王安忆同名小说的“69届初中生”,...

Read more

“父亲”的背影


我们现在怎样看父亲?这里一是把“父亲”作为一般的对象,象征的对象,我们站在一个一般的立场来探讨“父亲”角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变和含义。一是把“父亲”作为具体的对象,亲缘的对象,我们站在儿女的立场来讨论怎样看待和对待父亲。

一个简单的回答是:“父亲就是父亲”。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和政治关系的脱钩,让父子关系解脱传统政治的责任和革命政治的象征意义,重归一种单纯的血缘亲属关系。二是说因这种血缘关系的先后及养育,儿女对父母应有一种尊重和义务。

我这里说“父亲就是父亲”是站在儿女的立场说的,而不是站在父亲的立场说的。用一句俗话说,“父亲就是父亲”并非“老子就是老子”。“老子”有主体“我”的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