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胡建波

生于1963年10月,民盟,研究生,教授.1984年8月至1990年3月,在西安大学任教;1990年3月至1992年7月,在陕西外事服务培训学院担任副院长;1992年7月至1996年7月,在西安外事学院担任董事长兼副院长;1996年7月至今,在西安欧亚学院担任董事长兼院长。

“白骨精”干得是啥


——又论“表达”

“我们只会闷头干,不会讲,领导看不见,好事轮不着,老实人吃亏。”这是许多“老实人”常常发出的感叹!

张志强院长助理在财务、后勤系统年底总结会上抨击了这个观点:“基层员工、技术人才也许可以不会讲,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不会讲说明什么?说明管理者不会思考,在繁杂的工作中看不懂问题、理不清头绪、拎不来轻重,自然也就干不出成效。”

志强讲得不错,关于“管理者”有个简短有趣的定义:管理者是通过他人实现目标的人。你讲不清楚,“他人”如何实现目标?对上级你不会讲,不会沟通,如何理解上级意图,如何有效表达你的诉求?要知道,管理者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来行使自己职责的。

我女儿有时问我...

Read more

为了表达的思考


年底,学院新的文化读本就要出版了,宣传部编辑周岚请我审稿,关于这本新书我和小周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周岚将这次对话写成小文,在这里呈现给大家。

 

为了表达的思考

“名字是否可以改为《表达与思考》。”我给这本书起的名字叫《表达》,胡建波院长在读完小样中大部分文章后这样说。

我心里暗忖,一向讲究逻辑的院长怎么会连“思考”、“表达”的逻辑顺序都搞不清:“为什么?不都应该是先有思考,后有表达吗?”

院长笑着摇摇头:“你现在再去看一遍我的博文‘访法纪行’。”

点击博客到那一篇“逛街景,论表达,谈个性”。慢慢读,看到这一句:“学会表达,这个简简单单的教育目的...

Read more

当煽情遭遇悲情


    坐在“十二届大学生辩论赛决赛”的现场台下,当看到辩题“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危机感哪个更重要”时,我心里就有预感,持“民族自豪感”观点的正方可能会输掉这场比赛。

果然,正方一开场便以“诗朗诵”的姿态阐述了内心充沛的民族自豪感,以及不屈不挠的中国同胞,正因有了民族自豪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而反方气势上显然逊于“诗朗诵”,不过他们倒还从容,以“居安思危”为主线,悲情地论述了危机感会促进国人未雨绸缪、应对危机,而且他们论据充分,尤其是播放了《建国大业》中毛泽东主持选择《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时的片段,巧妙地借毛泽东之口讲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要长期...

Read more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


“这是我当评委以来,参加过的最好的辩论赛之一,超过了许多公办大学的水平。”学院“十二届大学生辩论赛”进入了评委点评环节,陕西音乐广播电台资深主持人王乐先生调动现场氛围是高手,一开口先高度地赞扬了这场辩论。雷鸣般的掌声响了起来,中间还穿插着欢呼声!王乐接着娓娓道来,阐述这场辩论赛为什么精彩,当然,他花了更多时间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辩论可以更出彩。

轮到我发言了,而老胡是个注意观察、爱学习的人,王乐先生的招数当然值得借鉴:“辩者与听众的激情让我感动!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掌声也起来了,虽然效果差了许多。

既然台下对老胡有些冷淡,我不由得免去了客套,直截了当地发问了:“今天的正方...

Read more

为什么有些教育改革项目行不通


    由教育部主导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正在进行当中。规划是为了执行,回顾前些年我们国家所进行的几次教育改革项目的成败得失,对于如何制订这次的“规划纲要”不无裨益。

 

    高职学制三年改两年为什么不了了之?

    大概在四、五年前,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来把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年限从三年改为两年,而且要求三年之内实行完毕,这是业界众所周知的。我当时对有关负责人建议:“能不能把改革的时间拉长到八至十年?”他的回答是:“中国的事,不下决心就不行”。有关教育部门认为这...

Read more

访法纪行(三)


——逛街景,论表达,谈个性

在法国的街头,每所房子似乎都不相同,每个标识都有自己的个性。去任何一个机构,均摆放着色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宣传册。每个册子的设计、构图都让人赏心悦目,相信我看不懂的法语文案也一定酷味十足。

看着这些缤纷的画册,我不由得想起了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教授所推崇的大学教育目的。估计各位猜不到,我自己做梦也想不到排在第一位目的竟然是:学会表达。这也太简单而没有意义了吧?

我们的教育方针非常的不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问题在于如何衡量“德、智、体”这个目的?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是通过政治课考试、文化课考试、体育课考试来完成这个任务,学校与学生均走入了无...

Read more

建立合作发展精神


 ——致欧亚经济论坛志愿者

 

第三届欧亚经济论坛如期开幕,我院再次为论坛输送了一批志愿者。带队老师要我为志愿者同学说几句话,考虑了一下,决定还是从我们学院的教育理念讲起。

一直以来,欧亚学院所主张的校园文化是,关注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成功。在校内,学生将完成从“被讲的学生”向“主动探索者”的转变;当你走出校门,将从一个关注自我发展的人,转变为强调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能与社会进行平等、有效价值交换的人。

今天,你们全面参与到欧亚经济论坛的各项服务中,既是用行动呈现欧亚的校园文化,也是为你们在校内和校外的成功做准备。

你们之中,有的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

Read more

访法纪行(二)


 

      去年上半年到访过一次巴黎,游览了许多著名景物,不由得叹为观止!但也没有过多的超出预期,每个文明古国都有自己恢弘的历史,骄人的古迹,但远离了这些名胜古迹,那些现代化的建筑与设施却都有些似曾相识。比如,巴黎的环城路,与北京的三环相比也不过如此。


      可是这次的诺曼底之行却让我受到了一次次剧烈的冲击,许多感受难以用文字来表述。


      中国丽江是个迷人的城市,看到许多老外在这座小城里流连忘返,我骄傲的以为这是世界的唯一。可是到了法国...

Read more

访法记行(一)


      受法国勒阿佛尔市政府及勒阿佛尔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邀请,我与我院艺术学院院长助理于海一同访问了这个位于法国西北角的迷人海滨城市。

      一、与勒阿佛尔市副市长Ernoult夫人、勒阿佛尔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院长Thierry先生、副院长Yves 先生共进午餐。这个餐厅位于海边,景色宜人,小巧玲珑,陈设雅致。

    

    

      二、勒阿佛尔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外景。这所学院仅有在校生147名,学生基本免费,学院经费...

Read more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方法论


今天晚上与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老师理事王伯庆老师和工作人员刁文一起在北京北太平桥老故事餐吧小聚。

杨老师刚刚从美国考察基金会归来,提起美国基金会十分感慨(详见其博客)。不过他也很开心地介绍二十一世纪研究院的另一位理事,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先生在哈佛大学的欢迎宴会上放言:中国的各类公益基金会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发展历程,但增长速度惊人,很快将会位居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二位。

杨老师还介绍说美国的公益基金会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支柱,当前公益基金会有一个重大的转变,更多地从事一些慈善项目向支持促进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的项目转变。这些项目一般是政府无权或不便从事的一些社会变革实践项目...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