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祝和军

2005年,以“缘中源”为笔名出版《听哲学家讲故事》(当代世界出版社。该书被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和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第四届优秀社科读物推荐书目”。
   2008年,以“缘中源”为笔名出版《智者的顿悟——哲学经典名言的智慧》(新世界出版社)
   2009年,出版《每天读点哲学(海潮出版社)
   2009年,出版《读国学用国学——到中华文化的源头寻找智慧》(新世界出版社)
   2010年,出版《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秦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次战略布局


  商鞅变法,是秦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十年之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财力方面,则是“关中之地占天下三分之一,人口十分之三,财富却十分之六”。自此以后,天下大势已定,秦国携变法之威、地利之固、民风之悍、兵法之教,仗六世之余威,凭势如破竹之势,遣虎狼之师东下席卷六国,统一了四海,成为了战国争雄中的胜出者。

  但是,秦国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直至在天下版图中占尽绝对优势,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最起码需要时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骤然变得强大,正如一个人不可能...

Read more

孔子相信鬼神存在吗


  关于孔子眼中的“鬼神”,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好像已经成了定论,即孔子对“鬼神”是存而不论的。也就是说,相信鬼神存在,但从不谈论,采取的是“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的策略和态度:“子不语怪、力、怪、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从这些论述中,很多人简单地得出结论:孔子把目光转向了人间,认为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做好地下的“人事”,而不应该去谈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如果不尽&ldquo...

Read more

当沉重的肉身拖着一个高贵的灵魂


    贵族的精神和精神上的贵族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要成为一个哲学家,要具备两个条件:一要有闲暇的时间,二要有诧异的眼睛。在这里,“闲暇”是前提。如果一个人终日为生计奔波,吃了这顿饭,还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他是没有心情来研究哲学的。哲学是一种思辨的知识,哲学家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而探索这种知识,过这种生活,唯有在“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和供舒适消遣的用品有了保证”以后才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讲,哲学是贵族的一种精神,是一门奢侈的学问,远非吾等凡夫俗子所能企及。

  哲学是贵族的精神,哲学家则是精神上的贵族。他们研究哲学...

Read more

孔子在《周易》中发现了什么?


   儒家与《易经》的关系,可以从孔子和《易传》说起。孔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易经》是很重视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儒学建构,不仅受到了《易经》中阴阳之间关系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了阴阳相交的运动变法的启发。没有前者,就没有所谓的以“仁”释“礼”的儒学,没有后者,就没有儒家思想的灵魂——中庸之道。

       孔子对《易经》的重视,历史上是有明确资料记载的。相传,《易传》就为孔子晚年所作,在于“微言”《易经》中的“大义”。《论语&...

Read more

商鞅为什么要制造文化沙漠?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上农除末,穷兵黩武,不仅仅是因为战国时代狼性生存的需要,其中也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商鞅本人对于人性的看法和理解。在他看来,战争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治理国家必不可少的手段。

      在商鞅看来,人是不能清闲的。人一旦清闲,就会没事找事,招惹是非。而一旦出了是非,国家辛辛苦苦创造起来的财富就会在内部消耗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闲人出横事。工作忙起来,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一旦无所事事,就可能会犯错误。正所谓“饱暖思淫欲”。商鞅认为,为了克服人在本性上的这种劣根性,就不能让国家太平,让百姓...

Read more

秦国为什么要对儒家大开杀戒


  公道地说,秦国对东方思想,一开始是非常包容和克制的,虚心向东方学习的心态也比较端正和真诚。

  明朝的方孝孺说:“《吕氏春秋》数落起秦国先王的过错来,实在是毫无忌惮。而秦国却不认为有罪,足以见秦国的法律是十分宽松的。”其实,方孝孺的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当时的秦国法律是非常苛刻的,之所以没有治罪这些胡说八道的人,是因为在忍让,能不爆发就不爆发。

     可是,忍让是有底线的。对秦国来说,底线就是政权的稳固。一旦这些所谓的思想和文化和政治发生了关联,秦国当局就必须有所动作了。此时,秦国已经到了消灭六国的关键时刻,岂容这些人在这里扰乱...

Read more

谁在阉割圣人的智慧


谁在阉割圣人的智慧——孔子何曾向我们隐瞒

  谈中国人眼中的“天”和“道”,确实是一件非常麻烦得事情。因为它不是一个东西,摆在那里可以让我们看见。对于它,实在不知道去说什么。不但我们不知道,古人也不知道。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虽然我们的古人言必称“天”和“道”,但是论述却又是世间的一些“俗事”。如果你想直奔主题,圣人也只好不说话了:

  

      子曰:“予欲无言...

Read more

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于何处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来到这个世界并没有带着镜子。”[1] 所以,人要认识自己,通过自己是看不出来的,而必须通过其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西方人创造了什么世界?那是一个物质形态的世界。知识就是力量,是人的力量,西方人通过科技文明创造了一个令世人叹服的物质世界。他们通过这个世界来观看自己,认可自己,证明自己,把自己的精神融入到物质当中去,通过物质来体现自己的力量。

  如果到西方,无论是英国、法国、美国,还是意大利,我们只要看一看他们那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对这一点就会深有体会。就拿法国巴黎来说吧!从凡尔赛宫过渡到拿破仑的凯旋门,成为了巴黎市容的中心。宽...

Read more

秦国为什么对商人恨之入骨


  秦国一方面通过中央集权扩充国有经济的规模,另一方面则是下大力气打击私人工商。秦国是要将国家的全部资源集中起来一致对外的。而私人工商业则是国家集中资源的最大祸害。在商鞅看来,私人工商业不仅让国家失去了从军杀敌、务农种田的劳动力,而且还会让财富在民间聚集,消弱国家的实力。所以,私人工商不除,国有产业不兴,势必除之而后快。

      私人手工业者靠手工技艺为生的劳动者。他们把制造出来的农具、陶瓷等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农民手中的粮食。结果,粮食流入了个人手中,而不是国家的仓库;国家工业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了垄断地位,自然也就不能成为胁迫百姓乖乖地为国家...

Read more

《周易》是不是还有一个版本?


    《左传·昭公二年》中记载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晋候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  鲁昭公二年。即公元前540年,韩宣子作为晋国新执政的大臣,代表晋侯来祝贺鲁昭公新继位,修盟通好(当时晋为盟主国)。在鲁国,韩宣子受到了特殊的礼遇,节目之一就是请他观览秘府所藏的重要典籍——《易象》与《鲁春秋》。韩宣子看完《易象》与《鲁春秋》以后,大吃一惊:我终于明白了周公之德以及周能有天下的原因了。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