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世芳

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 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笔端饱蘸情感,念旧伤逝之余,也能引领读者侧身历史后台,怀想曾经沧海的激情与幻灭,于同代人中独树一帜。 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辑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 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 一九九五年退伍,编纂《永远的未央歌:校园民歌20年纪念册》,亦成为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必读参考书。廿七岁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轰动华人文化圈,开类型出版风气之先。 二○○○年,马世芳创办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

与高雄女中编辑社对谈


按:今年二月,应高雄女中编辑社邀约采访,聊得挺开心。前阵子同学们寄来整理过的访谈纪录,她们把我漫无章法的瞎扯闲聊,编辑成很有条理很好读的文章,功力比我认识的许多三四十岁的专业编辑还要得。征得同意,转贴在此。雄女编辑社同学们的名字附在文末。谢谢她们。

----------

高雄女中编辑社:首先想请教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音乐以及民歌这方面感兴趣的?

马世芳:我的父亲在教书,是个作家;母亲则是一位电台广播主持人,家里有很多的书和唱片。我从小在那样的环境长大,自然对这些感到特别亲切。但要如何在脱离少年之后仍保有这份难舍的情感,则又是另一个问题。当然对音乐一直很有兴趣,但却没想过会跟我...

Read more

我那群日本迪伦迷朋友



(Bob Dylan与乐队在东京Zepp演出现场,这是旧友小泽君在台下偷拍,位津子电邮转寄。迪伦在右,左为吉他手Charlie Sexton。)

「想得愈多,便愈明白我遗落在日本的是什么──我的灵魂,我的音乐,还有那位艺伎楼的好姑娘──不知道她还记得我么?假如日本人想认识我,他们可以听听这 张唱片──他们也将听见我的心脏仍在那间京都禅寺的庭园跳动不歇──总有一天,我会再去那儿把它要回来。」

──巴布迪伦,1978年为 《Bob Dylan at Budokan》东京武道馆实况专辑所写,时年三十七岁。



「真可惜,巴布去不成你的家乡。」杰对我说──众所皆知,原订四月初举行的台港京...

Read more

一九七六年那只可乐瓶




那是一只在神话场景中烁烁发光的玻璃瓶。热血歌手拎著它上台,慷慨陈词,然后愤然掷之于地,霹雳一响,流光四溅,全新的历史篇章于焉开启。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三日,淡江文理学院(今淡江大学)有一场民谣演唱会。据说,那个不修边幅的胖子,扛著吉他,拎著可乐瓶,上了台便说:「从国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兴,但我现在喝的还是可口可乐。」他转向舞台上刚刚唱完英文歌的同学,不客气地问道:「你一个中国人,唱洋歌,什么滋味?」

那同学愠然回道:只要旋律好,外国歌中国歌都唱。胖子显然对这答案不满意:「我们请今天主持的陶小姐回答这个问题,她主持节目十多年,一定可以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覆。」

广播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