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9月16日-),生于济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60年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1970年又随父母下放至山东聊城莘县,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习,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结婚。1983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张海迪树立为宣传偶像。张海迪得到了两个赞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张海迪历任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11月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爱自己兄弟姐妹的人


借用一张新华社的照片吧,我在回答一些记者的问题

24日从济南乘火车来北京开全国政协常委会,在火车上体验了无障碍设施,觉得D车组比以前的列车方便多了,车上有无障碍厕所,还有病人老人和残疾人的席位。开完常委会又来到政协大会上,每天的时间都排得很满。参加大会,界别讨论。十二年前,全国政协社会福利界第一次有了残疾人委员,共有五位。而今天,在全国政协各个界别里的残疾人委员已经有十八位。十几年前,五位委员的声音可能有点微弱,我们坚持出席每一次会议,参加每一次讨论,写了很多提案,包括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设立全国爱耳日,扶助特困残疾人、为孤残儿童设立特别保险,允许残疾人驾驶机动车辆运营,建议增加电视节...

Read more

展望十年后的今天……


 

多么希望在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能够帮助有能力的残疾人实现驾驶汽车的愿望!

近年来,几乎每年我都会写关于允许更多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每次都有很多委员在我的提案上郑重地签下名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在这件事情有了一些进展。今年我和社会福利和保障界的委员们继续做着努力。在开会之前,我嘱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维权部的同志们做更多的资料准备。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份提案。这一次除了本界别的委员签名,依然有很多其他界别的委员签名,比如科技界的,经济界的,农业界的,这里面还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有一些在国外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同志还表示,残疾人应该拥有与健康人一样的权利,改变对残障的看法,不要问...

Read more

我的穿列宁装的母亲


那时母亲穿着列宁装,真的很漂亮!

我的一位好朋友到山东开会来到我家里,那天我在北京开会,我的父母就陪着我的朋友在家吃饭,聊天。而且一直到很晚。父亲和母亲总是对人很热情,他们对自己的同志朋友,特别是老战友总是那么亲,对我的朋友也是这样。那天朋友和母亲聊了很长时间,回到住处就有了很多感慨,对我说,一定要写写我的母亲,他觉得我的母亲平凡而伟大。其实在我心里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女性。但是我告诉朋友,母亲很多年前就和父亲约定,不接受任何采访。近三十年过去了,不知道有多少媒体要采访他们,可是父母从没有答应过。他们就这么平凡地走过每一天。像许多离休干部一样,他们虽然老了,却从没放弃学习。父亲八十三岁了,...

Read more

一缕清晰的曙光


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残工委主任回良玉主持会议并讲话

回良玉副总理说,我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残疾人工作!

图为合影留念

那天在中央党校看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出,真的很感动,为艺术,更为残疾人追求完美的精神。

图为残疾人驾驶汽车协调会现场

经过几年的呼吁,残疾人驾驶汽车的工作有了重大的进展。

在这里,在这个夜晚,(其实现在已经是凌晨了),我留下一点工作记录,我还是第一次写这样的文章。真希望能有更好的身体状况,多为残疾人事业做些工作。这几天天很冷,有点像冬天,这样的天气总会感到疾病带来的痛苦呢。

    前几天,去中南海参加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讲话让我很感动。他说,我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残疾人工作。要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

Read more

纪念一位医生


 

 

 

 

 

 

 

 

 

 

 

 

 

生命中总有让我们难忘的人,陈中伟教授就是长久活在我心里的一个人。我在童年时就认识陈教授了,是在一张报纸上。那时候我住在医院里,我总是对自己突然瘫痪不能走路的事感到困惑:为什么人会生病?为什么就不能走路了呢?那是1963年,我已经病了好几年,我不停地问父亲和母亲,我的病什么时候才能治好,我的病还能治好吗?父亲和母亲重复了很多次的话就是——能,你一定能好起来。可我却看不到一点好起来的迹象。我的腿不停地震...

Read more

想念远方的朋友……


终于,《我的德国笔记》出版了。这是一本彩色的书,我很喜欢书的封面,因为它颠覆了我的视觉,很有意思。美编是一个年轻人,很有想法。封面的边缘有三种颜色,黑红黄,正是德国的颜色。这本书记载着我在德国工作学习的日日夜夜,是生命中美好的纪念,而最宝贵的还是德国朋友给我的真诚友谊。我要给很多朋友寄书,中国的,德国的,艾丽丝经常来信,道特先生也是,康拉特先生给我寄来了他的书,而今天朋友来信说,菲舍尔和比斯·米勒先生都在等待这本书,可是我却很少有时间给大家写信了,我在努力工作,我希望能为需要帮助的人们做更多的事,不过我感到有些疲劳了,就在此刻……先在这里留下一篇书中的文章《河边的中国晚餐》。

&n...

Read more

一条大河波浪宽


祖国是什么?也许这是每一个孩子都曾经问过的。我很小的时候,也曾经问过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告诉我,中国就是我的祖国。中国有56个民族,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数不清的高山大河,还有辽阔的海洋……

可是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呢?那时候我真的这么想过,一个孩子的心里总是有很多问号。直到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一位美丽的志愿军护士唱了一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从此我就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农村广...

Read more

这个夏天写的电影


很长时间了,一位导演找到我,要根据我的长篇小说改电影。此前已经有好几位导演也和我说过拍电影的事。可是我一直不想把小说改成电影,我对从小说到电影这件事一直是怀疑的。有一位女作家也曾这样对我说过,小说一旦拍成电影就不是作者原来文学主张了。这说的今天的电影。可是过去却不是这样,很多电影从视觉和想象空间甚至高于了小说本身。首先是作者,他们都有丰厚的生活基础,比如作家徐光耀,他于1938年参加八路军, 1958年,他写了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并改编成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崔嵬是1938年赴延安的革命者。正是有了战争年代的生活体验,小兵张嘎才让一代又一代人觉得亲切可爱又可信。

 &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