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伟

.

关于我们的地震报道


   四川地震发生后,周刊记者马上通过各种方法赶往灾区,不顾一切到第一线去的行为令人感动。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文字摄影记者已经有8人赶到了四川,我敢说,没有一个刊物可能投入这样的力量。对抗震救灾,我们会拿出一份令读者满意的答卷。 

   昨天我们的文字摄影记者已经深入了震区。周刊在周一晚上排版完成发印刷厂,我们没有选择更换封面,因为,如果我们的记者没有属于自己的报道,匆忙拼凑出来,无非是将已经被报道的信息作综合,不咸不淡地作一些不负责任的评述。对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我们强调记者独立的视觉与独立的观察发现,我们不会像有些媒体那样,只做综合信...

Read more

牵挂在艰难中的同事们


   这次地震报道,本来鸿谷说,让男记者去,但吴琪与李翊是坚决要求去。他们赶上了好运气——朱文轶与王恺、黄宇本是第一批出发,但因为成都不通航,只能飞重庆,吴琪、李翊第二批出发,到机场正好赶上成都通航后的第一架飞机。吴琪在机场给我电话说,只有一个经济舱一个头等舱位,我说,走吧。她们到成都就跟上了一支武警救援队,到昨天晚上,鸿谷还是联络不上,估计手机没有信号。

   朱文轶周二就到了都江堰,他与王恺、黄宇兵分两路,王恺他们当天就到了北川。震区那样额劣的气候,他们没有野外装备,没有卫星电话。在风雨中,可能根本没有住宿条件。真是非常惦念他们。看来以后周刊...

Read more

为什么总说记者添乱?


   吴琪、李翊今天终于有了消息,他们周二晚上就跟着救援部队,第一批进入了震中映秀镇,我真为她们感到骄傲。王恺也是第一时间,在周三早晨就赶到了北川。

   我真是不理解,在中国灾情发生后,记者为什么还是被认为,进入灾区是添乱?记者是救灾大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是记录者,也应该是灾区与全国人民精神的维系者。如果有了这个意识,各路救灾大军应该支持与帮助他们的工作。他们本是救灾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也在不畏牺牲地忘我,是全国大救援的一部分,为什么有添乱与不要添乱之说?

   现在有一种奇怪的说法,好像只有央视、新华社的记...

Read more

向周刊在前线的英雄致敬


   作为周刊第一批到灾区的记者,朱文轶与王恺兵分两路,王恺周二当天赶往北川,朱文轶赶往都江堰。在都江堰完成采访后,他走了一条最长的路线,走雅安、泸定、马尔康到理县再到汶川。周五我们以为道路打通了,但刚通的道路又重新诸塞,他被堵在路上,昨天才到达汶川。他太太怀着身孕,正等待他照顾,在随时可能发生塌方的路上,随时都有危险。生命确实比新闻重要多了。但如果没有记者这样忘我去投入,我们可能就会少了很多现场感人的记录。记者担负着记录历史的职责。

   摄影记者蔡小川在南京采访中调往灾区,本是周三早上第一班飞机飞重庆,因飞机征用,他周三晚才赶到灾区。因与文字...

Read more

周刊面对汶川大地震的答卷


   这一期刊物在编辑中,我一直感到心慌。因为我们决定取消所有栏目,在办刊史上第一次整本120多页内容全部打通都面向汶川。说实在,我的心慌,一是因为前方记者能否支撑这么多有质量的内容;二是担心他们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采访,也可能因为通讯问题,难以正常发稿。因为起先一直没有吴琪她们的消息,后来一直没有摄影记者蔡小川的消息。而朱文轶本来计划道路修通周五到汶川,结果道路又重新中断,周六才到汶川。

   直到周日下午,没有一篇稿子。第一篇发给我稿子的是袁越,晚上8点多,8千多字。他一路自己坎坷,闯到北川,晚上去参与了救援,目睹了两个救出的生存者,在努力救出...

Read more

媒体如何记录这场灾难?


   这次汶川大地震,应该说,媒体的信息传输能力达到了空前未有。在贡献方面,首先是电视,然后是互联网,报刊的能力在电视与互联网的强势面前,真是显得薄弱。

   震后这一周多,我一直在通过电视与互联网牵挂灾区。24小时新闻滚动播出,央视实际出动了100多记者,奇怪的是为什么传输回来的报道重复率还那么高?大约是精选的缘故。好在还有四川台与重庆台的24小时滚动可选择。在我看,当全国人民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灾区的时候,信息量的需求还是第一位的。先求信息量,再求信息质量。互联网,比如新浪博客的许多个体记录,为这种信息丰富提供了平台。个体所提供的信息,我以为还是...

Read more

《三联生活周刊》是一个整体


   我们全本打通的抗震救灾专刊今天开始在北京上市,全国各大城市因昨天才通过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分印厂发货,所以会陆续上市。我们的声音来晚了,在此向广大读者与灾区人民致以深深的歉意。

   这本刊物我们撤销了所有栏目,也适当撤销了广告。其中成都半山卫城的广告,我是在印刷打样时才看到,它感谢全国、世界各地对震区的援助,最后一页是“大爱不言,大恩不谢”,是广告中感人者。我要是早些知道,大约就将它调到前边去了。

   这本刊物凝聚的是周刊全体的心血。虽然我们的队伍中,只有7个文字记者、3个摄影记者去了震区,但留在北京的大家都惦记着...

Read more

李鸿谷这个人


   这一周的抗震救灾报道终于呈现给了读者,外地读者因运输的周期,可能还见不到刊物。如急于想读到,可电告我们的读者服务部,电话是(010)84050427,84681045,84681046。我们周末也有值班,可以办理特快专递。

   这本刊物上,表面只在导言《汶川不会消失》中有李鸿谷的名字,但他负责了整个具体的组织。我抓整个流程的落实,他负责具体与记者联络。他一方面要保证按时发稿,向我交差,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前方记者各种各样具体的困难与压力。他对我说,他天天晚上睡不着觉。这期专刊出来后,他自己心理上又充满自责。昨晚我们欢迎第一批去灾区回来的记者,...

Read more

再检讨我们的态度


   我们正在努力编辑《三联生活周刊》第二本“抗震救灾”专刊。第一本专刊面市后,有读者认为,缺憾在少了对这次大地震应该深入的反思。也就是说,能超越这场灾难去深入追问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建筑质量,这场大地震与过度开发的关系,大地震中贫富受伤害的不均等等。因周刊未涉及这些深入,有读者就感到缺失了立场与尖锐性。

   而在我看,即使今天,大地震发生快两周后,这种反思也太过居高临下地冷静。6万多人死亡,许多遗体还未得安息;两万多人失踪,很多人还在心碎地寻找亲人;一千多万灾区人的吃喝拉撒等日常生活需要安置;全国13亿人面对这场残酷的灾害,已经面对了近两周...

Read more

我们的第二个抗震救灾专刊


   第二批我们的文字加摄影记者共8人,想记录各路志愿者对灾区受伤害的关怀,尤其是针对被伤害的孩子们。刚开始想聚焦在孩子,后来想扩大到家园——家园残破了,如何得以慰籍与重建。这次四位女将基本都从孩子们的记录出发。李菁记录了一个孤儿与一对在地震中伤残的小学生的故事;马戎戎跟踪在一个寺庙里生下的婴儿;贾冬婷跟踪聚源中学一个失去了好友的孩子;葛维缨记录一个乡村老师与他带出的35个孩子的安置。男记者魏一平跟踪了一个村几个在地震中生还的好伙伴。在北京,陈超通过对救助中心的采访,认为孤儿领养,应为孤儿选择合适的家,因为孤儿心理呵护最需慎重。我们这一期,希望多一些在残酷的灾难已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