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马真明

我从狄道来,幼时乐于从水嬉戏,游走洮河两岸,也时时登山为两三只羊“醉花儿”,每日还要拔猪草,做家务,伺候八十余岁的老太爷,再偷偷读几本闲书,十二岁恍若一梦。中学学无所成,痴情于校舍后山间的一条小溪,潺潺小溪拥着小鱼抚过脚面时,却咏不出幽情半句。死缠烂打地上了大学,却绝少恋爱的故事。性情拙而穷于仕,耽于棋牌之乐或与二三同志品茗侃山,逾不惑之年嬉性不改,读书杂乱不求甚解唯自娱耳。因所居兰州两山夹峙无以自广,欲借“价值中国”周游天下名山大川,结交天下豪俊以养气益文,望同志们不吝赐教,感激沛然。

“要官别找我”的背后


据《华商报》报道:20067月下旬,中共陕西宜君县委书记熊晖在休息室大门张贴了一张“告示”,一下子在该县政坛引起轰动,当时正值该县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之际,而“告示”却明确告知:要官别找我。

 

该“告示”具体内容是这样的:本处系本人休息之地,凡属干部个人职务调整等事宜,一般不予接洽,敬请谅解。有上述事物的来访者,按以下办法办理:凡推荐或自荐要求变动职务者,一律到县委组织部向领导面谈,并填写干部推荐表;凡携带财物的来访者,请自行带回,否则一律取消请托人及本人考察资格;县级领导推荐干部,也应填写好干部推...

Read more

“君子”如何“固穷”


“君子”如何“固穷”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卫灵公》,原文是这样的: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者,穷于道。历来对“固”字有两解,一是君子固有穷时;一是君子穷则益固,虽然穷困,能守其道不变。这两解到后来便成了有趣的话题。

首先,学问道...

Read more

传统文化能用“精华”和“糟粕”区分吗?


  时下,在一些文章中常见到这样的话:“在解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区分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要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每读至此,我不禁哑然,因为传统文化如人的手心手背皆由血肉结构而成,是属一体之两面,如何严格区分?如何取舍呢?

  出现这样话语的原因,除了对文化的实质不甚明了外,根本原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失望,即对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度失望。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因此要想富国强民,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区分取舍,“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

Read more

反思“铜须事件”


反思“铜须事件”

最近,网上突然出现了一大怪事,数万网民你方唱罢我登台,口诛笔伐一个叫“铜须”的男子和一个叫“幽月儿”的女子的“一夜情”,即所谓“铜须事件”。朱大可先生在《东方网》上发表了题为《铜须、红高粱和道德民兵》的文章。文章称:413日,在某论坛,一位悲情丈夫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有了外遇,并且公布了妻子和情人长达五千字的QQ对话,慷慨激昂地痛斥与妻子有染的小人物“铜须”,随后,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轻率地加入网络攻击的战团,其中...

Read more

端午节漫话


端午节漫话

天刚刚亮,老母亲就催我们起床,说端阳节要早起,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饮点晨露,可以不生病。起床后,老母就张罗着插柳枝,给我们全家人戴花线,还在佛龛前念念有词,再看看餐桌上各色粽子,我知道端午节到了。想起前几日读过的一本有关民俗风情的书,而身边有许多学生对端午节不甚了了,便欲借此漫话几句,教学相长嘛!

端午节,又叫重午、重五、端阳节。“端”即“初”,开始之意。农历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因为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初五”也就可以写成&...

Read more

传统文化:改良,还是革命?


传统文化:改良,还是革命?

 ——兼评赵东进先生《,中国的宿命》

 

《价值中国网》“社会视点”栏目刊载了赵东进先生《,中国的宿命》一文(以下简称“赵文”),掩卷沉思,一方面为赵先生拳拳赤子之心所感动,另一方面,对赵先生文中所提观点又不能完全苟同,欲以管窥之“我见”与赵先生商榷。

“赵文”对儒学使用了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词——“革命”,并...

Read more

传统文化:批判还需忏悔


传统文化:批判还需忏悔

马真明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来,一批传统文化的精英,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以及钱穆、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人,他们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具有深厚根底和自觉体认,同时,他们也关注着域外文化,吸纳着西学,尤其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他们在二者间找到了切合点,用李泽厚的话来表述:大体说来,“在辛亥、五四以来的二十世纪的中国现实和学术土壤上,强调继承、发扬孔孟程朱陆王,以之为中国哲学或中国思想的根本精神,并以它为主体来吸收、接受和改造西方近代思想(如‘民主&...

Read more

也谈"教育产业化"


读了冯立果先生《反思“教育产业化”》一文,感觉很专业,也很受启发。笔者拟从非专业角度谈谈自己的的浅识,以求教于方家。

在中国,“教育产业化”口号的提出,并非出于哪一位经济专家或教育专家之口。因为他们的提倡至多只是一种学术观点,在好事者间作为饭后的谈资,并不会依此改变中国大学办学的方向和宗旨。只有主管教育的高层领导地倡导,才会蔚蔚成风,形成波涌之势。不管谁是始作俑者,也不管目前的教育是否真“产业化”了,但云翻雾绕,架势已经摆出,能否改变中国畸形教育的现状?能否润泽因焦渴而变得枯黄的经济园?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时日。但...

Read more

于平:南平血案中那“难开的校门”


 

     这则新闻对血案发生的原因有了另一种解读——“难开的校门”,如果校门随时开放,血案的惨状有可能降低。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这类学校的领导压根没有认真学习过科学发展观,或者说是认真学了,完后都交给上级检查团了,但检查团又交给上上级检查团了,最后在某地的某个角落堆满了领导干部的学习心得,云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该说我们各个学校的领导都把这个问题讲得口干舌燥了,但总不能很...

Read more

教改纲要征求意见28日结束 被指回避重大问题


 

      自上而下的改革永远有数不清的争端,目前的教改征求意见,已经显示出本届政府切实感受到有许多问题只靠政府是不能很好解决的,尤其是饱受垢病的教育改革,不管政府做出何种规划,下面的不同意见都会铺天盖地而来。原因也很简单,1993年的纲要提出的目标没有兑现,而且没有权威性的解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自然会有“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之类的担忧。但更重要的影响在于众多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对这次教改征求意见行为漠然待之,这似乎在客观上减轻了来自民间的对政府的压力,实则透露出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一次政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