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者胜,劣者汰。这条商业社会发展的铁律,却在过去近20年中国商品房进化历程中,遭遇到反淘汰的逆向选择,演绎着“劣币驱逐良币”现代版:低价值的“期房”销售一统天下,品质高的“现房”供应则成了凤毛麟角。如果说供需结构不合理、市场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购房心切追捧期房,也是无奈之举。那么在当下楼市,购房者日趋理性,开发商负起更多责任,并使卖现房渐成主流的话,对抑制楼市炒作,促进产业健康成长,使房价回归合理的价位,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
现房销售杜绝“烂尾”
在铸币时代,英国人格雷欣发现,“当原来比较好的货币尚在流通的时候,又发行了新的低劣的货币,那么这种货币不仅会影响原来的良币,还会把良币驱逐出市场。”在房地产流通领域,长期共存两种产品——期房和现房,二者所起的作用等同,期房相对成本较低,人们在消费时往往会选择期房,久而久之现房就退出了市场。
金银匠、使用者,只有前者才会在劣币灾难中获利。当良币从流通中消失以后,他们又选择相对较好的货币加以收进,而给市场留下最坏的货币。
“烂尾楼”一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96~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也是上海楼盘烂尾频发的阶段,个案遗留至今。黄浦区某商业项目,底层商铺分别卖给上百名投资者,原定2000年7月5日交房,但受资金影响工程进度缓慢,直到05年市场复苏后才得以完工交房,其间开发商与购房者多次对簿公堂,所耗时间、金钱代价无数。
而格力H2O的购房者的命运就更加不幸了。该楼盘2003年销售时合同约定交房日期为2004年12月30日,但业主并没有按时收到房子,收到的是开发商一纸通知,“因项目配套方面原因,不能按照原预售合同约定时间将该物业交付使用……”实际上格力H2O内部安装工程于2004年10月起就开始时断时续,到年底工程全面停顿。业主要拿到房子还遥遥无期。
上海房地产市场正处于预期降低,市场贬值掉头向下的时期,“空麻袋背米”的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概率增大。期房买家将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现房销售变“模糊”为具体
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存在的客观基础,其结果是导致整个信用体系崩溃。期房——消费者在购买时不能入住的商品房,在进入流通领域时还处于建设当中,这为销售利益最大化提供了机会:利于包装,利于概念的炒作。规划、模型、楼书,买家被各种销售道具所蒙蔽。等期房建成现房时,面积误差、规划不符、建筑质量、装修层次等问题接踵而至。而且如果房价持续走低,经济损失也是在所难免的。
避免上述问题除了要有信息对称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定价机制外,现房销售也是一种有效形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清醒地意识到,当前上海市场上,期房和现房在价格上差异并不明显,他们并没有因为购买的是期房而得到实惠,反而要为买房时一次付清全部房款或办理银行按揭支付更多的贷款利息。
现房销售改变购房理念
此时央行提出改变期房销售政策的建议,消费者应该从中看到信号,改变购房理念。首先买现房更安全,央行最根本的是要规避自身的风险,其判断的依据不会是捕风捉影,由此可见房地产市场确实是危机四伏。其次,选择合理的付款方式,当前上海房地产市场已经是买方市场,购房者可以充分的和开发商议价,尤其是付款时间、付款方式不可忽视。再次,关注交房时间,对于交房时间过长,没有合理的理由的项目应该规避风险。对于准现房购买时,签定合同时要对交房时间、交房标准、违约条款详细约定避免纠纷的发生。
一个良性发展的成熟市场是要通过买卖双方共同努力来营造的,如果消费者都能充分认识到“劣币”的缺陷,那期房也就没有了市场,自己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更有效的维护。
期房vs现房:劣币驱除良币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