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车分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的场景。其实,这不仅保障了交通安全,同时也提高了交通速率。近日,某报载一住区请交警来指挥高峰期交通以保障住区人身安全的事件以后,使人们充分意识到“人车分流”的必要性。
随着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人车矛盾也必将日益突出。有矛盾,就有解决之道。最早在北京冠城园率先推出了“人在地上走,车在地下行”的住区居住理念以后,曾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那么什么是人车分流?
所谓人车分流,简单地说就是人、车分道而行。而住区内真正实现人车分流,则必须是行人与车辆不在同一出入口,车辆的入口直达地下车库后,业主则从另一出口进入居处,站在住区内看不到任何车辆。如果只有地上泊位,那么,即使住区有了巨大的“地下停车库”,它也称不上是真正的“人车分流”。这不仅是一种人文精神,更是对人的尊重,对居住环境的深刻理解。如中大吴庄的DtoD(门到门),即车门到家门的规划设计,即是人车分流的典型表现。
任何交通流都有其起点和终点,而起点和终点的连线就指明了交通流的方向,依照“人车分流”理论,在住区设计中不仅要同时考虑人流及车流,而且应该将人流和车流分成两个不同系统,按各自的运行规律,分别组织设计。所以,在规划布局时,合理安排交通流的起点及终点在居住区中的位置,是从根本上避免人车相扰的有效手段。
住区绿地是吸引区内人流的重要节点,因而在布局时一方面要接近人流发生点、住宅楼,缩短人流进入线路,另一方面又要与车行道路适当分离,集中布置在住区核心。这样通过规划布局有效地避免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干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为住区生活服务的生活辅助设施,如变配电站、煤气调压站、垃圾站等,虽然功能面向居住区,但管理是独立的,因而在布局上可以考虑布置在住区外围,加设对外出口,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车流进入住区,引起不必要的干扰。
人车分流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在实现住区人车分流以后,车主可直接从地下进入家门。这不仅保障居民在住区内的安全,也保证住区环境的完整性。如把地面泊位的空间改做绿化、健身场所或儿童游乐场等,不但美化了环境,强化了环境的可使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人车分流的最大特点是对环境设计的重视,她只是把人车分流当作一种手段,而给业主创造一个优美、舒心的环境,让业主更多地与环境交流、沟通,达成一种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是开发商和设计师的最终目的。
当然也有不少开发商并不赞成实行人车分流,是因为这将大大增加开发成本,而且人车分流并不受每个消费者的欢迎,毕竟矛盾不是非常突出。
人们在基本生活活动中,离不开“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类,而交通又是联系其它功能的纽带。选择居所的时候,内、外交通的便利成为一个先决条件。城市生活日趋丰富多彩,而人们对交通的依存度也日趋增强,这种需求遍布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延伸至城市的居住空间,因此需要在居住区设计中,越来越多的引入交通概念。总之,人车分流是新生活对居住区设计标准提出的新的命题,但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命题,在住区设计中,应结合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环境设计等各个方面,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才能使之服务于业主,达到居住区系统配置的最优化,当然这也是开发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