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形容词管理国家经济?


123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各路观察家都出来发言,有预测明年具体货币发放规模的,有人说明年信贷规模要降低至少万亿的规模,更多的是预测这样一个组合会对明年的各类市场产生什么影响的。

从前两年的适度宽松到现在的稳健,作为形容词来说,确实有意思上的不同,似乎表明了货币政策要出现大转变。不过形容词是一类很主观的词,每个人对一个形容词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我们现在讨论思潮流派的左右之分,和美国人的左右之分就截然不同,甚至今天的左右之分和四五十年前的也不同,那时候分完了就是要流放甚至直接取了性命的。即使具体到货币政策上的形容词也在各方理解上大有差异,比如这两年的适度宽松,被很多专家认为根本不适度,只能用极度宽松来描述。

大致来说,稳健相对于适当宽松,给市场放出的信号就是明年货币的供应口子要比今年缩紧。只是大家都知道央行往往在这个事情上做不了主,供应多少货币,无法独立做决策。发行货币一方面听中央的,所谓的主动发行货币,比如08年之后的救市措施,另一方面要受外汇储备增加的影响,近期国外流动性汹涌,国内外利差增大,我国汇率失衡且进入上升通道,都导致热钱涌入迅速增加,外汇占款数额明显增大,所谓的被动发行货币。没有新的货币发行机制建设,只有形容词,问题形势比人强,更比人说出来的形容词强。外汇占款问题如何解决,遇到稍微的风吹草动,主动超发货币又如何解决,都不用去管。反倒市场对于用哪个形容词无比关心。

作为经济管理来说,制度建设,机制形成,应该比高层用哪个形容词更重要。但是在制度与机制都没有透露出任何改变迹象的时候,各方能做的就只有在猜测形容词上下功夫了,似乎这个国家的经济更需要用形容词来管理。几千年来,神秘主义都是集权主义的一个重要表征,从这样猜测一个形容词的意思来看,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现在看来有点名不副实,未来的改变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