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何怀宏

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樟树市,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 何怀宏所译多为欧美伦理学、政治学经典、译文信实流畅,不仅对国内伦理学界,也对其他人文与社会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取名看世纪变迁


 

 

    取名和更名是一件郑重的事情,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相当重视家族和名称的国家里,因此,在一个时期里,人们较多地用什么样的名字,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尤其初期,许多人将自己孩子的名字取之为(或将自己的姓名更改为)“卫东”、“红卫”、“永革”、“向东”乃至于“卫彪”、“卫青”,到八十年代,又有一些沿海口岸的城市的人们喜欢给自己的孩子取带点洋气的名字,如“约翰”、“玛丽”一类。

饶有趣味的是,20世纪末最重要一次转折的关键人物邓小平的身世与两次更名也可以形象地说明这一世纪的主要变迁...

Read more

心灵史上的无语者


    20世纪初的学界政坛,曾有一对相当活跃的夫妇——刘师培与何震,其人其事始终让我耿耿于怀。它唤起的感情倒不是喜欢和敬重,而是一种哀伤与痛惜,尤其何震的。。。命运让人感到怜悯。

    刘师培是扬州世家才子,1903年会试不中,自此绝意科举,走向革命。1904年携未婚妻何震赴上海,何即入爱国女校就读。何震原名何班,字志剑,也是书香世家,而一旦接触新思潮,思想比自号“激进派第一人”的刘师培还要激进,其性格也相当强势。为显示男女平等,她不仅改名,将姓氏也改为从父母两姓,自署“何(殷)震”。1907年与刘师培、姻亲汪公权、苏曼殊...

Read more

——重读《伊万·伊里奇之死》


     托尔斯泰的《伊万·伊里奇之死》是其晚年的一部力作,人们也普遍认为它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它描述了一个普通文官身患重病后面对死亡而发生的对生命的认识与反省。据说莫泊桑刚读完它时,神情沮丧,在屋里踱来踱去,觉得自己“真是白活了”。自己的作品比起它来是差远了。“我发现我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那十卷书也完全算不了什么。”

    这一名篇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思想上的震撼力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它所展示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对待死亡的态度呢?的确,它使我们正视死亡、使我们直面死亡来思考生命的意义。但是,在这种态度中是...

Read more

鲁迅与耶稣


     说起鲁迅与耶稣,两者的距离似乎相当遥远,耶稣是作为“上帝之子”来到人间,宣讲拯救的福音,主张宽容忍让的爱。而鲁迅是一个无神论者,对死后无所畏惧,决绝地说过“一个都不宽恕”。

    但在有一点上,可能两者相当接近。鲁迅在《野草》中有一篇“复仇(其二)”,直接描述了耶稣之死。他写道:

 

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看哪,和他同钉的……

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咒诅的。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着可悯的人们的钉杀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诅的人们要钉杀神之子,而神之子就...

Read more

政治局里的“多余人”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之后不久即从容就义。

    瞿秋白最后的遗言是难得的心里话, 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他不仅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曾一度主持过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自认自己不是一个“政治的动物”,政治能力薄弱,他担任政治领袖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是“使犬耕田”。他自认自己骨子里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是一个会读书的“高等游民”,而这种“文人”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残余”,“再过十年八年就不会有这种智识分子了”。他...

Read more

从范美忠风波看道德底线问题


     范美忠地震发生时率先逃离教室,后来又发文肯定自己的行为,引起网上几乎一边倒的“道德围剿”。而在范美忠与郭松民的凤凰台电视辩论之后,更多的人却同情范而不是支持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是不是恰恰先是范、后是郭碰触了道德的底线?而他们在那场针锋相对的电视辩论中,其实有一点又是相同的:即双方都要求对方遵循一种道德底线。同样要求道德底线的人却如此对峙,“道德底线”究竟应做何解?

   一个社会道德底线的较完整内容要以一种符合其底线的方式——尽可能广泛和平等的对话讨论——来达成共识。但有一些最基本的核心规范可能已经相当具有共同...

Read more

毛泽东在1917


     今天仍在最有力地影响大陆中国人思想和心态者,大概没有超过毛泽东、鲁迅两人的了,值得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再三致意、反复探究。而我又以为,对他们思想和精神气质形成的早期尤其需要关注。

     1917年,毛泽东24岁,还剩一年就要从一师毕业。是年4月,他写的《体育之研究》在《新青年》发表。7、8月间,他与萧子升徒步千里到湖南五县考察,实行“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归,给曾在一师任教的黎锦熙写信。此封长信既谈到其个人毕业后之安排,更畅论改变中国之道,颇可见毛泽东当时的心态和思想。

&nb...

Read more

毛泽东在1918


    1917、1918、1919三年是毛泽东的精神气质形成非常重要的三年,也是构成一个转折点的三年,现依次述及1918。

    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在蔡和森家成立,毛泽东被选为学会干事,6月,他从湖南第一师范本科毕业,8月第一次远游,为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事来到北京,10月,由杨昌济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

    我们还是不多谈其行止,而是注意其精神和思想的变化。那么,这一年最重要的精神事件,我认为是他在接触西学时一种人生哲学和道德态度的最后形成和确立,这一根本态度不受其政治...

Read more

毛泽东在1919


 

    一九一九年一月二十五日,时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毛泽东参加了刚成立的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二月又参加了北大的新闻研究会,并经常在北大旁听和拜访著名教授。这时,他还基本是维持他上年从湖南一师毕业时的想法,即要潜心思想学术若干年,做“有本”之人,再徐图自我实现的理想。

    但五四运动爆发,一切改观。运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为具有卓越的组织动员能力的毛泽东提供了机会,他组织了长沙学生总罢课。他参与恢复湖南学联并主编会刊《湘江评论》,并在上面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尤其在七月十四日的创刊号上,他一个人就发表了二十六篇即...

Read more

世纪中的反省


中国二十世纪的中叶,尤其是四十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卷起激烈风暴的年代,年轻的路翎在这期间写作和出版的八十万字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我认为在思想情感上达到了当时中国人心灵的最深度。它通过苏州一个大家族的抗争和命运深刻地表现了抗战初期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其中蒋捷三的次子蒋少祖更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他是一个类似于陀思妥也夫斯基《卡拉玛左夫兄弟》中伊凡似的人物,是一个极其专注和深刻的思考者、反省者和提问者。

蒋少祖曾经是激进的,叛逆的和行动的,他十六岁便离家到上海、后又到日本读书。这个行动使他和父亲决裂——“在这样的时代,倔强的、被新的思想熏陶了的青年们是多么希望和父亲们决裂。”许多青年后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