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孙斌艺

地产研究

限制群租只会加剧市场供求失衡


201012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当然不容质疑,这个办法是“为加强商品房屋租赁管理,规范商品房屋租赁行为,维护商品房屋租赁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规定的,想必经过各类专家的深思熟虑,但是这种“深思”脱离了市场实际情况,这种“熟虑”唯独没有考虑承租人的自由选择问题。

我们常常认为,如果我们不限制什么,这种事情就会怎么怎么出现大问题;如果我们对人们不管不问,人们就会自己伤害自己;如果我们不管头管脚,人们就会吃毒物或者饿死自己,把人们看作是从来不懂得自己得益的小孩子,从来不去站到相关交易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自以为是为大众服务,反过来受到伤害的正是这些大...

Read more

又见地价推高房价论


近来课题研究工作繁忙,博客许久不更新了,不过时常看看各种报道,许多争论错误依旧,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破坏性影响依旧,我觉得还是写些文字说明一下才好。

关于地价推高房价的观点已经流行了多年,每到政府宏观调控一阵,地价提高后,人们就会惊呼,看看,地价又把房价推高了,老百姓还有活头吗?这种观点符合人们日常的直观认识,无怪乎信之者众。但是,仔细想一下,你倒是推高一下试试?从逻辑上说,如果地价真的可以推高房价,我把一块手机大小的土地的价格推高到1亿元,成本高了,那么在这块地上所建房屋的价格会高么?会有人用比方说1.1亿元购买我的“手机楼房”吗?你一定说不会。从这个极端的例子出发,人们就可...

Read more

经济学竟可以这样理解?


看到牛刀新书《穷人通胀,富人通缩——讲讲百姓看不懂的经济问题》的简介,觉得其中充斥着胡思乱想和胡说八道,于是想买一本看看到底胡说了什么,大概是因为刚刚出版,网上书店还买不到,看到当当网上有些片断,先读一下看看情况,对其他的几段分析一下。至于对全书的批判,可能要等一段时间了。虽然这些观点在他的博客中都能够看到,但系统批判一本书还是要遵守学术的基本要求;虽然看到他的观点有些令人作呕,但想到他还要恶心更多人,还是戴着防毒面具看看吧。

片断中说,“几年来,中国在美国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2.4万亿美元,按照2005年后的综合汇率约为17左右,折合人民币为16.8万亿元。也就是说...

Read more

房价太高?收入太低?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到底薪酬水平达到多高才能使高校教师安心于工作,这种问题本身即存在着缺陷,根本上是个伪问题。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们没有发现高校教师大面积辞职,也没有看到高校教师不积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那么显示出目前的薪酬水平还是基本合理的。为什么?

判断一项工作的吸引力,不能单单看货币收入部分,而要整体上考察货币收入、社会地位、工作危险程度、闲暇时间等因素,为什么有人认为高校教师薪酬过低而看不到其辞职?其实,承担高校教学工作的教师选择了一种低货币收入、高闲暇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工作组合,整体实际收入也许并不低。如果人们从自己的期望出发考虑,当然是货币收入越高、自由支配时间越多的工作...

Read more

大学生学工农兵关键是漠视学生的自由选择


119日重庆市委、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称,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重庆市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初看到这则消息感觉是不可思议,猛然发现将大学生当作一团任人揉捏的面团的思维仍然根深蒂固,希望按我们认为合适的观念塑造成形,诚然我不否认我们需要向大学生传播我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的必要性,但是采取均一化、运动式的新上山下乡是否真有必要?

有人认为现在不少大学生娇生惯养、不事稼穑、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那么让大家都去当当农民、当当工人是否真的能...

Read more

调控改变预期,市场可能进入下滑期


昨夜正如小道消息传播的那样,今年第二轮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如期”出台,看来小道不小,大道不济,房地产市场身陷这种神经质的调控中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房价将成为众人评判市场的唯一标准。

几天前听到这个消息,没有发表博文,如果发表了恐怕有扰乱市场之嫌,不能确证的东西还是不要从我口中传出为好。道理很简单,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处于一种极度焦虑的状态,似是而非的消息只会造成市场运行紊乱。

这一轮调控可以推断得出的基本情况是:一到两个季度内,也是就是说明年一季度前,房地产市场将陷入一段浓重的观望期,购房者在融资通道受限的情况下不得不等待市场变化,开发商可能寄希望于市场仍有一定量的对价格...

Read more

管制是如何起作用的?


政府的行政管制往往出于一些善意的考虑,比如纠结于房价高企,不少人慨叹买不起,部分人的居住状况令人难过,人都有怜悯之心,希望对此有所作为是非常正常的想法,意图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也是许多人一生奋斗的目标。想法不错,但是关键在于由此想法直接演化来的操作方法是否得当,好心办坏事的情形并不少见,善意的行政干预常常带来预料不到的恶果,对房地产市场的强力行政干预就是其中一例。

107日上海出台楼市调控细则,暂定本市及外省市居民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成年子女,下同)只能在本市新购一套商品住房(含二手存量住房),停止三套房贷,土地增值税预征率提高,商品房预售条件更加严格等。这些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遏制...

Read more

统计不出空置率非常正常


近日空置率问题引发了各方面的密切关注,《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北京市统计局叹空置率难解:入户难及产权不清”。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既然政府在拥有如此强大的强制力的基础上都弄不清这个数据,那么此前轰轰烈烈的调控政策又是如何出台的呢?比拍脑袋的结果强到什么地方了?如果有人认为空置率对市场调控政策的决策无关紧要,那么为什么要调查这个数据?如果有人认为重要,那么此前没有数据是如何决策出来的?

我不是不信任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宏观调控,也不认为政府调控市场是出于坏心恶意,政府的初衷一定是好的,是希望解决相关的住房问题,但是良好的愿望并不能带来美妙的结果,完全可能造成大家都不愿意看...

Read more

调控源于致命的自负


如果说一个人基于自己的各种约束条件作出了某种决策,那么在决策时刻他一定是认为自己作出了最佳的选择,既然一个人可以在众多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佳的路径,那么把全社会成千上万人的最优决策整合起来不就是全社会最好的路径了吗?不少房地产市场调控论者不管是属于唱多还是唱空的派别,基本上都遵循着这种思路。表面看上去,这种思路没有错,但细细一想,会有以下几个问题:

1、最优的标准是什么?全民吃辣比全民吃醋更值得选择吗?如何来判断是否达到了最优?让每个人去吃醋民意中心去投一票吗?

2、每个人的最优选择加总一定是全社会的最优吗?最漂亮的眼睛加上最漂亮的鼻子加上最漂亮的各种脸上零部件一定是美人吗?

3、如何...

Read more

错误概念基础上的理论会是正确的吗?


一位同学在我博客上留言说喜欢牛刀的结论,希望房价下降到自己能够买得起的水平,这种感觉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都希望在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时付出最低的代价,这其实是社会进步之源,如果反过来,我们可能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但是,牛刀先生的理论得到验证了吗?在近五六年中,牛刀先生不知道预言了多少次,成功率比胡说高出过吗?没有,在我了解的范围内,牛刀先生是一个始终坚持错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你善意指出其错误也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学习的人,这一点倒是让人佩服,无知者无畏,想来牛刀先生是害怕再多学一点就不敢胡说八道了吧。

看看牛刀先生最近的一篇博文就知道了,牛刀在825日发表博文“高房价让民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