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应

1、民国时期:从德国移植,消除了传统户籍制度中对人口迁徙的严格控制。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人口迁徙管束较为粗放,表现为: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很容易,3天内到有关部门登记暂住户口,居住时期超3个月,就可申报常住户口。
  3、1958年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提出“随母落户”原则;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证明以及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
  4、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装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继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准予落常住户口。
  5、1985年,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的管理暂行规定》,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
  6、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而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寄住户口三种管理形式为基础的登记制度,并逐步实现证件化管理。
  7、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

国家政权建设问题


  农民上访问题的形成与变迁,都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社会问题,而与国家密不可分,受到国家这一结构性力量的影响。再拓展而言,农民上访问题是政治、行政与治理等多重逻辑交互作用与缠绕的结果。甚而可言,农民上访问题还是一个国家政权建设问题,它可以放置于国家建设的逻辑脉络里面去理解。反观学界的农民上访研究,大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国家因素。笔者认为,为深化农民上访研究,需要引入国家的视角,在国家与社会互动、国家对社会的建构和塑造中深化对农民上访问题的理解。我们强调在农民上访研究中引入国家视角,它并不是如社会中心范式那样将国家作为反衬社会的工具或者批判对象,而是基于国家的立场来理解农民上访,并以农民上访来...

Read more

促成国家做出某些制度调整和变革


  不仅国家可以塑造农民上访行为,同时农民上访也会对国家产生反作用力。尽管农民上访在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培育公民社会、壮大社会力量上面的效果遭到诸多质疑,但农民上访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成国家做出某些制度调整和变革。尤其是当农民上访数量和规模大大提升时,更容易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不得不采取相应政策措施。通过揭示农民上访对国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国家对农民上访问题的回应过程,应当成为深化理解农民上访问题的重要方面。

  此外,从农民上访问题中还可透视国家特性、结构及其转型与变迁。在当前国家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从以政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到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转变,所有这些,都...

Read more

压力型的信访治理体制


  一方面,国家需要强化地方和基层的维稳压力,督促他们重视信访工作,另一方面,国家还必须规范信访秩序,对上访者形成一定制约。国家尤其强化了压力型的信访治理体制的功能,典型表现是维稳工作一票否决的普遍实施。而问题的悖论恰恰在于,注重从上访数量、规模和层级方面对地方基层进行考核以及一票否决制等制度在促使基层政权重视农民上访问题的同时,也打破了上访制度的平衡,衍生出一些新的弊端(比如一些基层干部对上访者千方百计讨好和妥协退让,而部分上访者也以此作为跟基层政权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此一来,国家对稳定的刚性需求与地方和基层的信访工作实践之间必然会形成某种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会影响信访治理体制的运转绩效...

Read more

稳定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为信访制度实践重要方面的农民上访问题,则更为真切地展示了国家这一变量的作用。从各个历史阶段的农民上访来看,无论是建国初期的大众动员型上访,还是改革初期的拨乱反正型上访,[⑦]又或者是19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农民上访高峰,都跟国家的作用密切相关。大众动员型信访源于国家所发动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及其中所出现的偏差,拨乱反正型信访又跟长期以来国家所开展的阶级斗争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紧密相关,而19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农民上访高峰,则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国家创建的乡村治理体制等因素密不可分

  从农民上访的现实来看,在后全能体制的国家转轨时代,执政党需要稳定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以此创造持续的...

Read more

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


  综观社会中心范式下的农民上访研究,无论是斯科特进路还是过程和机制的研究路径,都未能充分挖掘国家因素,从而难以深化对农民上访问题的理解。实际上,国家在农民上访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信访制度本身而言,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其初衷,是为了密切党和群众之间联系,加强中央高层对地方和基层的监控,同时为群众分忧解难。信访制度的设立,既跟中国科层体制的特性紧密相关,又跟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相连。从科层体制的特性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在自上而下建立的科层体制中,如何对地方和基层代理人进行监控、使其既不违背国家政策法律同时又不侵犯群众权益便成为一个难题。在此情况下,...

Read more

希伯来文明诞生


  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么显赫。

  然而,约在公元前1200至400年间,希伯来人创立了一种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人们把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欧文明的来源之一。犹太人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犹太人问题仍然是世界事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希伯来人在历史上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重要性 。 希伯来人就是古代犹太人。他们的祖宗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从幼发拉...

Read more

犹太人的民族性特点


  希伯来民族性论到犹太人的民族性特点,可以用“走出去,站得稳”6个字来概括。“走出去”就是冒险、创新的精神,不以现状为满足。“站得稳”是不忘本,不向恶势力投降,坚守原则,保持祖宗传统的习惯、戒律。“走出去”和“站得稳”,似乎是矛盾的,相反的,但在他们的实践中却相反相成,成了犹太人的特性,希伯来文化的特征。他们在古代,很早就摆脱了崇拜木石的下级宗教,率先进入哲学的高级的一神教,并用高度的诗歌、音乐、文学等富于艺术的手法创造了《圣经》那部传诵全世界的奇妙文库。在现代则于科...

Read more

科学大国


  在古代,以色列人的才干发挥在诗、文、音乐方面。圣经、次经、伪经、死海古卷等宝贵的文库,3000年来一直吸引世人的注意,读者愈来愈多,不是愈来愈少。但在古代,以色列人在科学上默默无闻,没有创造什么奇迹,连一条大的桥梁也没有造过,一条著名的水道也没有修过。所罗门所造的豪华宫殿,是由腓尼基人供给的材料和技术师。可是现在,以色列人科学的发达,人才辈出,却是惊人的,以色列每1万居民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有135人之多,而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则分别为70人、65人、48人和28人。1987年,以色列每1万个劳动力中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发表论文81篇,大约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2倍,是日本的4倍多。...

Read more

希伯来文化的辉煌


  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小小的奇特的民族。论疆域,只有我国最小的省份——海南省那么大;但论文化,却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文化史。他们有流传下来的古代宝贵的文库《圣经》,与中国、印度、希腊的名著并列为影响最深远的四大古文库之一。我们若把古代世界分为四个文化圈,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代表,印度是中南亚文化圈的代表,希腊是欧洲文化圈的代表。希伯来则是中东地区文化圈的代表。中东地区,从地中海东岸到两河流域,即西亚和北非,以“肥沃的新月形地带”为中心,自古被称为“古文明的摇篮”,曾产生过许多赫赫有名的古文明大国,称帝称霸。例如埃及、巴比...

Read more

犹太人历史


  犹太人正名希伯来人是古犹太人或古以色列人的称呼。他们是中东地区闪族的一支,最初住在阿拉伯半岛的南边,以牧放牛羊为业,逐水草而居。约在公元前3000年,他们越过沙漠的边缘,北迁到两河流域,在那儿的南部住下,制服了苏美尔人,发展了古巴比伦文化和苏美尔文化。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他们又从两河流域,沿着“新月形的肥沃地带”,向北向西迁移,到了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当时称为迦南地区。当他们从幼发拉底河流域来到迦南地区时,迦南人叫他们为哈比鲁(Habiru)人,意思是“从大河那边来的人”,后来写成文字,就成为希伯来(Heb...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