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捷达

运营知识应该从何学习


我们可以从这个事情的原理,和你的匹配度,和做成这件事情的大逻辑,到你如何入手出发去分析。

看原理,大于要答案

告诉你事情的原理,比直接给到你一套自己方法耿合适你。

如同有很多平台商家经常说:我流量少,怎么办。 当细问的时候,其实商家关注的是“流量少——付费流量少——直通车流量少 ”,而直通车流量少可能是点击单价设置太高,被人一下子点完,也可能是词设置不好,太偏门,根本没人点。 两种完全不同的原因,会造成同样的结果,以至于发生同样的表象问题。

自我理解和岗位理解

自我理解来源于你加入一个平台,能够知道平台要什...

Read more

轻巧的知识管理,每天进步一点点


跑步的时候给人最大的体验来自于,如果别人在跑,你停下来,距离就会不断拉大。而且等你回过头来想再往前赶的时候,你发现怎么追都追不上了。龟兔赛跑的道理也在于说日积硅步以致千里。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工作中如何通过总结复盘来自我提升,我觉得可以分为道术器。

道的层面,每个人的能力专业度的构成,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由低到高分别是:技巧——经验——思考框架。 技巧是什么,刚毕业的学生在简历里所写的:熟练掌握ppt等,这就是技巧。 经验是你在一个行业摸爬滚打后,留下来的一些结论,我更喜欢用湖畔大学邀约的小米副总裁分享时,他对经验的另外一个说法:战地笔...

Read more

通过反馈闭环提升思维框架


我门会遇到一些现象
  • 工作时间很久,却没有积累一些对应的知识技能
  • 每次开会和表达观点,只能靠直觉和抖机灵时候,言中无物
  • 靠自己过往累积的一些零碎的经验去做判断和假设
  • 思考不够系统,没有从底层深入的分析原因
核心原因有几点
  •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但是没有对应的技能沉淀和方法论总结
  • 曾今在工作中收到了及时的反馈,但是没有形成刻意练习的能力,造成曾今触动到自己的临界知识没有及时改变
  • 在实践中,很多事情处于低水平重复,或者间接的重复,偏向执行,没有通过思考来完善自己的理论模型
 
 
...

Read more

五年后的自己


五年,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
五年前五年后,一个人往往会有一大段变化经历
五年前我是一个应届生,在实习,五年后我带了一个小规模的团队 
大学四年,高中三年,和恋人相处,五年内应该会有个关键变化和结果
 
 
五年后的自己,我希望
能够更加坚定的做着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情
为某一部分用户持续提供价值
而对于自己,更加坚定成熟,肩负着家庭,让家人健康快乐舒适
发扬自己的爱好发展为特长
 
 
 
后来还看到一个观点,假设给自己写墓志铭,希望怎么写
如果把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扩大到一辈子,只留下几句话
这应该是...

Read more

新平台下的运营策略


在一个大平台下面,生长出来的学习平台,从有到好是最难的,因为伴随着资源的投入和大公司对这件事情的专注度
 
在这个环境下会有几个策略的实施:
1)运营从人工,到产品化的过度。   把所有人工投入的运营成本,系统化流程化,包括和平台里服务商的对接,对于服务商参与的课程的邀约等,都应该线上化流程化。
2)分层分类承接流量。   平台肯定会出现爆款,如果在以kpi为导向的前提下面,平台的内容会趋于同质。  聚划算9.9包邮的拖鞋是最好卖的,上坑位上一次爆一次。 所以让聚划算的成交快速上涨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都在卖类似拖鞋 ,打火机等产品,这样看似满...

Read more

平台搭建基本思路(3)


对于上一篇的总结
平台的商业化建设,可能会遇到:
  • 1)合作伙伴自建设小平台
  • 2)绕过平台成交  ,解决思路一是管理,二是激励,王万后者更有效   问题
  • 3)内容一家独大, 解决思路:内容没有足够细,就像女装品类衍生出大码女装,化妆品品类衍生出男士化妆品一样。平台打造了基础的水电煤,上面生长的 是生态系统
 
平台模式,围绕商业化,基本逻辑是更多流量,更好产品,系统体验
更多流量一般在于  合作布点,资源管理,核心插件运营,
更好产品,能够起量的一般是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培训不是标品,但是尽可...

Read more

平台搭建基本思路(2)


对于上一篇观点的总结:
  • 平台的客户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级。找到客户群体,也就是当下平台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
  • 平台运营经历了三大模式:粗放式运营,相对标准化运营,精细化运营。而平台依赖的除了流量和底层服务,更重要是客户的数据沉淀的应用,最终技术公司,都是卖数据应用场景,我们比你更了解客户。
 
 
这篇内容主要讲到的是平台商业化建设
对于平台方实现商业化,不要低估一颗生意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心。特别在像阿里的电子商务大金山上,一个小矿,里面都是丰富资源。
 
在平台盈利方式上,目前我们是以平台分佣的模式去进...

Read more

平台搭建的基本思路(上)


大部分平台型企业的业务部门,培训经常作为支持模块,核心产品增值服务,后续在为培训做出业务价值的探索服务上,大团队勇敢的选择了付费化的道路,用营收,好评,规模化效能化来增加业务价值,整个团队从公司的成本中心,定位为营收中心,渐渐的成为公司除了广告,软件,平台抽佣外的营收来源。
 
在培训体系的发展过程 ,我们的客户群体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最早的买家培训(很难想象全天下告诉大家如何买东西) 到后面的 淘系品牌培训, 再到11-12年风口浪尖的传统企业转型培训,到13-14腰部干部的培训,再到今年,为商家提供新崛起的玩法的培训,为国际收购公司提供落地支持对接培训,为3000万...

Read more

做重要的事情


人生不在于做的事情有多少,而在于把关键的事情做的最好。
 
曾今在内部hr培训的时候,听到一个人,在十年,三段不同的职业生涯中,就用了一个案例,曾经通过极其艰难刻苦的环境下,把一个价值上千万的合同谈定,且最后促成了当年他分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   由于面试官经常用 star(环境,任务,行动,结果),结合行为面试法(候选人过去的表现,往往决定他后面的表现,人不会因为换了一个环境,而改变他内心深处的性格以及做事态度,比如克服苦难的能力等)
当然这个例子不好,有点引导别人往面霸的方向,到那时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个核心案例和这件关键重要的事情,促成了他人生包括职业生涯...

Read more

复盘: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工具


最近在看团队同学的晋升面试,到了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大部分同学会把自己最好最精华的工作成果提炼总结出来给到面试官,有很多同学筹备到最后,告诉我每天都很忙,忙到最后真正提炼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什么好讲的
流程于事物,执行于细节,但是没有背后的沉淀。
 
一件事情是否成功,有四个层次: 
有意义的成功,无意义的成功
有意义的失败,无意义的失败
衡量成功与否,是有没有结果,衡量是否有意义,是看这件事做了以后知道他成败的原因。
 
 
一件事情能不能做成,不仅看这件事情做完后的结论,也要看这件事情做完后,到底有没有经验沉淀和收获。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