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谢青桐

谢青桐,资深传媒人。1995年起在江苏和广东的地市级报纸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先后主持焦点新闻版、文化版和评论版。2003年以后兼任双语杂志That’s地方版主编。2005年至2007年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奖学金资助,受邀在澳大利亚学术机构从事传媒中国专题访问研究。

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在《新京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出版人》、《广州日报》等国内报刊及海外华语报纸刊发了数百篇新闻、评论、理论和文学作品。文化类作品《“少年中国”之子肩负的进化疼痛》、《谢晋:一个导演和他的时代》、《右边的胡适和左边的鲁迅》、《雅各宾派的幽灵在美国复活?》等具有广泛影响力;新闻评论类作品《另一种目光反思9•11五周年》、《把汶川灾难当作一个起点》、《如果机场变战场》、《谁在扭曲儒家精神?》、《当身体成为政治话语的中心》、《萨达姆,在黎明的绞架上》、《全球化偷窥》等刊载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被互联网广泛转载并受好评。

阿育王纪念石唤起蓝毗尼圣洁回忆


 
          阿育王纪念石唤起蓝毗尼圣洁回忆

 

(青桐译作,刊发于《新京报》历史版)

 

牧羊女让释迦牟尼喝了乳粥,才使他有气力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灿烂的阳光再次照亮大地时,他的脑海终于明澈起来。他对生命的意义大彻大悟,从而成了佛陀。那一年,他35岁。


一、阿育王纪念石和石碑见证

 

林间草地,花儿挂满枝头,轻盈的阳光穿透晨曦的雾气,除了鸟叫别无杂声,据说这块土地上有200多种鸟类,偶尔发出奔跑声的还有一群群鹿...

Read more

右边的胡适和左边的鲁迅


 
          右边的胡适和左边的鲁迅


(刊发于08年4月《南方都市报》、3月《新京报》)

 

邵建,南京一所普通学院的教师。在这个喧哗的时代,苦于为完成量化学术指标而皓首穷经的名牌大学教授并不一定能在“著作等身”的运作中开创出真知灼见,把自己定位于闲云野鹤的职业教书人往往更能十年磨一剑。邵建用他的新作《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表明了他对现代中国思想文化思考的份量和新意。

 

邵建这本书昭显了两重价值。第一,他揭示出,20世纪胡适与...

Read more

牡丹·梅毒


                   牡丹·梅毒


(刊发于08年3月《广州日报》)

 

中央芭蕾舞团宣布打造原创芭蕾舞剧《牡丹亭》,杜丽娘立起足尖,将于5月举行“全球首演”。3月,中日合作版《牡丹亭》,中国昆曲绮丽婉转的唱腔,在京都拥有近400年历史的歌舞伎专用剧场南座唱响。而青春版《牡丹亭》早已风靡海内外,在全球掀起“昆曲风”。

 

没有人可以拒绝《牡丹亭》的美,那返朴归真、朝气蓬勃的青春之...

Read more

当身体成为政治话语的中心


          当身体成为政治话语的中心
 
(刊发于08年3月《新京报》、《东方早报》)

美国政坛家丑一箩筐。先是纽约州州长斯皮策因卷入嫖妓丑闻宣布辞职,曾有“清廉先生”之称的斯皮策的狎妓行为持续数年,花费高达8万美元。接着,纽约新州长帕特森上任不到24小时就传出绯闻,承认几年前曾与几位女性发生婚外恋情。最新主角是4年前因同性恋婚外情而辞职的前新泽西州州长麦格里维,他29岁的前任司机佩德森向媒体披露,麦格里维夫妇俩婚前婚后都曾与他多次发生三人性爱关系。 &nbs...

Read more

文化线路,一种沧桑故道的形态


 
   
      文化线路,一种沧桑故道的形态
 
(刊发于08年3月广州日报)
 
运河沿线33座城市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文化遗产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近日相聚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扬州,共商申遗大计,缔结申遗联盟。

   

虽然运河的价值并不是必然通过“申遗”才得以昭现,但是“申遗”却是一个机会,是对古老大运河的一次“再发现”,是研究、保护、复兴这座古老运河的机会。大运河的历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灌溉之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以至爱情...

Read more

羌笛见证灾难,羌笛吹奏在废墟之上


               羌笛见证灾难,羌笛吹奏在废墟之上          

 

(刊发于6月4日北京《新京报》)


看到《三联生活周刊》上一幅图片,一个在地震中痛失家园的羌族老奶奶拄着拐杖前行,大地在风雨中飘摇,老人目光凄惶、神情悲苦,她不得不离开那片几乎生活了一生的和平的土地,离开青山绿水的田园。羌族老奶奶让我想起我故逝多年的祖...

Read more

雅各宾派的幽灵在美国复活?


 

 

        雅各宾派的幽灵在美国复活?

 

(刊发于08年7月《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书评版)

 

人类历史有没有方向和终点?黑格尔肯定地判断,有的,那就是“绝对精神”,他把“善”描写成为“自由的实现”,是世界的绝对最终目的。同样,在历史终结这个问题上,美国学者福山也是过度乐观的,他认定,人类是普遍的历史法则的奴隶,当历史终结于一种最完善的形态时,自由民主制度创造了“最后之人”。

 

历史真的有方向和终点吗?被规定了方向和终点的历史会不会误入未知的险途...

Read more

听土楼讲那过去的文化


               听土楼讲那过去的文化


(刊发于7月9日新京报)

 

多少年来,土楼里的人们过着水一样平静而满足的日子。而就在几天前,这里突然到处一片欢呼鹊跃,土楼,这个名字古朴而美丽,终于打动了世界,以永定客家土楼为主力的“福建土楼”终于闯过了世界遗产大会最后的表决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项世界遗产项目。

 

崇山峻岭之间,隐藏着那些天外来客般的建筑群,雄浑、朴实而智慧,土楼堪称“天、地、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