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谢青桐

谢青桐,资深传媒人。1995年起在江苏和广东的地市级报纸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先后主持焦点新闻版、文化版和评论版。2003年以后兼任双语杂志That’s地方版主编。2005年至2007年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奖学金资助,受邀在澳大利亚学术机构从事传媒中国专题访问研究。

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在《新京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出版人》、《广州日报》等国内报刊及海外华语报纸刊发了数百篇新闻、评论、理论和文学作品。文化类作品《“少年中国”之子肩负的进化疼痛》、《谢晋:一个导演和他的时代》、《右边的胡适和左边的鲁迅》、《雅各宾派的幽灵在美国复活?》等具有广泛影响力;新闻评论类作品《另一种目光反思9•11五周年》、《把汶川灾难当作一个起点》、《如果机场变战场》、《谁在扭曲儒家精神?》、《当身体成为政治话语的中心》、《萨达姆,在黎明的绞架上》、《全球化偷窥》等刊载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被互联网广泛转载并受好评。

在奥巴马朝中当官的代价


                    在奥巴马朝中当官的代价

 

(刊发于11月《国际先驱导报》评论版)

 

在美国,当官本来就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事,除了满足个人功名欲望和荣耀感,所得实惠绝对比不上在大公司做中层或在华尔街瞎折腾。而现在,想要在奥巴马政府中谋个职位,就更不轻松了。据《纽约时报》13日报道,奥巴马办公室向有志于担任内阁工作或其他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发出了最...

Read more

上海渡


                上海渡

 

(刊发于《星岛日报》周刊,有较大删改。)

 

这个春天湿冷湿冷的,“倒春寒”倒了一遍又一遍。这种气候让人觉得江南是令人窒息的,哪里有什么杏花春雨,明明就是无止无休的凄风冷雨,墙壁是冷的,树是冷的,河水是冷的,城市也是冷的。上海便是这一群冰冷都市中的一座。

 

我很少通过文字提起上海,尽管在中国的城市中,除了自己的家乡,我最熟悉的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因为上...

Read more

巴赞统治的电影王国


              巴赞统治的电影王国


(刊发于4月5日《南方都市报》书评版)

 

安德烈·巴赞在今天的法国知识界还是一个常说常新、历久弥新的人物,从大众媒体到电影课堂,这个名字是“不死”的。他的名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50年法国电影评论的发展及电影现实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持续影响力与后现代主义新一代影人的“作者电影”创作密不可分,巴赞的电影理论统治着从战后至今的电影王国,并且这种影响力从未有减弱、衰退的迹象。

 

19...

Read more

屏息于摇曳多姿的历史


 

 

                      屏息于摇曳多姿的历史

 

我从无收藏癖好,平生仅有一回向人索要书画,就是半年前向陈远明示,对他那幅“江湖寥落尔安归”的书法情有独钟。陈远千里送鹅毛,将作品挂号邮寄给我。我相信,对于70年代出生的陈远来说,十年后、二十年后,一定能创作出境界更高远、技法更纯熟的大家书法,但那幅“江湖寥落尔安归”的墨迹...

Read more

生命与职业的“人戏不分”


 

                        生命与职业的“人戏不分”


在“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5月23日上午,白燕升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新书《冷门里,有戏》和专辑《燕歌行》签售活动。那一天,他连签600多本,直到把书店存书全部签完,并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捐赠十万元给下肢残疾的孩子。签售完毕,他陪女儿到国家大剧院看一部以色...

Read more

桃花扇底是流离


(一个明末士子的短促华年。刊发于中文Fortune Life杂志)

 

去年冬天,正遇降温,我被一阵北风卷进河南商丘。叶落中原寒冬,满地霜冻。

 

商丘人建造了翡翠楼那样的假古董,想证明李香君随夫归故里。李香君到底在南京栖霞出家,还是以侍妾的身份住进商丘侯府,一切都扑朔迷离。

 

又有好事学者们著书立作,争辩候方域在顺治八年参加清朝科举考试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此事也是莫衷一是。

 

后一件事不重要,真相就是候方域确凿无疑参加了那次乡试。参加乡试就算是“降清”、“仕清”了?也许是上有高堂,如果不应乡试就会株连父兄,或者是正逢壮年不甘以前朝遗民的心...

Read more

睡莲开合,逸雪微光


这几天,在家里老屋的书架上,翻到一本齐鲁书社版的旧书《南谷类稿》。作者是故逝多年的蒋逸雪。

 

现在,用百度和谷歌,搜索“蒋逸雪”这个名字,所能获得的信息屈指可数。撰有《陆忠烈公年谱》、《张溥年谱》、《刘鹗年谱》、《老残游记考证》等有限几篇论文,终其一生只著了一本薄薄的《南谷类稿》,跟当今著作等身的新派学人实在不能相比。

 

蒋逸雪,原扬州师范学院的一位古代文学老教授。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那时候我父亲还在扬师院任教,我还很小,父亲经常带我拜访的熟人中,就有蒋逸雪老人。

 

记得是在扬州师院东北角邻近瘦西湖的几排院落,那一带全都是单门独院的住所...

Read more

元朝树荫下


(刊发于《出版人》杂志,“士子悲歌录”专栏文章)


知道蒋捷的人不多,但知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很多。

 

南宋时,蒋捷祖辈世代为官,与皇室沾亲带故,幼时在父亲的教诲下发愤苦读,很早便在诗词方面显露才华。他曾因“铜棺山”与“铜官山”一字之别,据理力争,写下《铜官山》诗一首,为宜兴第一高山正名而轰动太湖文坛。宋度宗咸淳十年,蒋捷中进士,成为南宋的最后一科进士,但还没来得及任职,蒙古铁蹄踏入临安,南宋灭亡。

 

太湖流域的常州府、苏州府沦陷,元军首领伯颜常州屠城,一时间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城里元军占领,乡村无处落脚,百姓只能躲进扁舟中,为了求生,大多随波逐浪,在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