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谢青桐

谢青桐,资深传媒人。1995年起在江苏和广东的地市级报纸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先后主持焦点新闻版、文化版和评论版。2003年以后兼任双语杂志That’s地方版主编。2005年至2007年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奖学金资助,受邀在澳大利亚学术机构从事传媒中国专题访问研究。

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专栏文章,在《新京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出版人》、《广州日报》等国内报刊及海外华语报纸刊发了数百篇新闻、评论、理论和文学作品。文化类作品《“少年中国”之子肩负的进化疼痛》、《谢晋:一个导演和他的时代》、《右边的胡适和左边的鲁迅》、《雅各宾派的幽灵在美国复活?》等具有广泛影响力;新闻评论类作品《另一种目光反思9•11五周年》、《把汶川灾难当作一个起点》、《如果机场变战场》、《谁在扭曲儒家精神?》、《当身体成为政治话语的中心》、《萨达姆,在黎明的绞架上》、《全球化偷窥》等刊载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被互联网广泛转载并受好评。

北国红豆


(刊发于《出版人》杂志)

 

当那个宏伟壮丽的长安城对王维的到来还一无所知的时候,这个“九岁知属辞”的文弱少年已经为有朝一日的长安仕途在家乡孜孜不倦地苦读了无数个日月。

 

年少时,他就写下千古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这位后来被诩为“诗佛”的王摩诘一生都生活在北国,他的相思植根于北国。

 

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结果落第。为现实所迫,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王维于仕进之路进行了上下求索,他频繁出入于宁王、薛王、歧王等豪门,采取更为直接有效的干...

Read more

生命如睡莲开合


这几天,在家里老屋的书架上,翻到一本齐鲁书社版的旧书《南谷类稿》。作者是故逝多年的蒋逸雪。

现在用百度和谷歌,搜索“蒋逸雪”这个名字,所能获得的信息寥寥可数。撰有《陆忠烈公年谱》、《张溥年谱》、《刘鹗年谱》、《老残游记考证》等有限几篇论文,终其一生只著了一本薄薄的《南谷类稿》,跟当今著作等身的新派学人实在不能相比。

蒋逸雪,原扬州师范学院的一位古代文学老教授。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那时候我父亲还在扬师院任教,我还很小,父亲经常带我拜访的熟人中,就有蒋逸雪老人。

记得是在扬州师院东北角邻近瘦西湖的几排院落,那一带全都是单门独院的住所,周围林荫幽深,花香...

Read more

老奶奶为美国新总统写出师表


(刊发于08年1月上海《东方早报》和北京《国际先驱导报》)

 

早年的美国小报把奥尔布莱特称为“捷克方脸老奶奶”,不管这个称呼是善意还是贬损,这位克林顿时期最风光的人物之一,已经淡出美国公众的视野多年。

 

当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参选人纷纭拿出撒手锏,准备在2月5日“超级星期二”中攻城掠地、争夺足够选票时,在民众视野中消失多年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也风风火火地站了出来。

 

1月13日,奥尔布莱特在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上发表文章,告诫下一任总统要“以布什为戒”,并提出了她的“十点建议”。“捷克方脸老奶奶”最近的频繁露脸,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这位美国历史上...

Read more

上帝之城


(新京报专栏文章)

  上海朋友对我说:“我希望上帝能为我创造一座城市,宁静优美得像乡村小镇,我就居住在这座没有纷扰的小镇上。然后向西一小时车程有森林,向东一小时车程有大海,向北两百公里有大都市,向南两百公里有无垠的牧场或者高山。”

  我告诉这位朋友说,这座宁静优美的城市不需要上帝再造了,因为早已经有了。那就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

  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并不喜欢居住在堪培拉,这个国家已经够地广人稀的了,还住在这样一个乡村化城市,岂不是要把人憋坏。这座小城里,没有宽阔的大街,没有喧腾的闹市,没有刺激的娱乐,甚至没有像样的百货商店,年轻人忍受不了生...

Read more

袋鼠,快跑!


(新京报专栏文章)

澳大利亚人普遍有一个交通常识,傍晚前后在道路上开车,车速不宜太快,必须高度留神两旁,会有袋鼠突然从路边的树丛中跳出来横穿马路或者公路。堪培拉是个乡村般的首都城市,树林茂密,莺飞草长,袋鼠出没自然也比澳洲别的城市频繁得多。在堪培拉,袋鼠成为交通安全最大的隐患,这种澳洲大陆特有的动物已经成为公路上的杀手,给开车人和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
在堪培拉所见到的袋鼠中,一只成年红袋鼠体重通常90公斤,能跳两米多高,堪培拉的道路上,经常有横躺的袋鼠死尸,在下午五六点钟的斜阳下,一副凄惨的景象。袋鼠白天躲在树林里休息,专爱在太阳西下以后出来活动...

Read more

堪培拉的葡萄熟了


(新京报专栏文章)

四月正值澳洲的金秋,葡萄成熟丰收,美酒四处飘香,居住在堪培拉一定不能错过拜访酒庄和葡萄园。即使不能去体验和参与收获葡萄的机会,至少可以去品尝那醉人的香醇和甜美,许多葡萄园都有丰收聚会、村庄集市和现场音乐会,包括参观葡萄酒酿造作坊和品尝活动。

周末早晨,彼德带我来到堪培拉葡萄酒展示中心,这里可以免费品尝到全澳洲30多个品种的酒。展厅一边的资料架上,摆满了各种有关堪培拉葡萄酒的杂志、画册、资料,无一例外全都印刷精美,内页附有详细的葡萄园和酒窖的分布图。我和彼德花十分钟研究了一下路线图,用红笔圈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葡萄园和酒庄,然后便开车前往。
...

Read more


(新京报专栏文章)
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慢》中写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啊,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了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的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身居喧闹的现代巴黎,昆德拉怀想着儿时的捷克乡村,他感叹着现代世界出奇制胜的速度对古典生活方式的彻底颠覆,哀伤着在坚硬的物质文明中被速度挤压得置之度外的人本和自我。在堪培拉,我找回了那种久违的慢的感觉,慢得漫不经心,慢得时光凝滞,慢得鸦雀无声。

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些外表壮观的政府机...

Read more

我不是个糟老头


(新京报专栏文章)

自从认识乔治以后,旅居堪培拉的首都生活从此有了向导。这个好客的澳洲老头,引领我走进堪培拉生活的层层面面。

乔治原先是堪培拉的一位著名律师,现已经退休,但不甘寂寞的他又折腾了一家小规模的移民政策咨询公司。说是政策咨询,一年其实做不了几笔业务,只看他整天忙得气喘吁吁、奔前奔后。乔治总是随身带着两件东西,无论见到谁,一定不忘显摆这两件东西。一件是一张二十多年前他与比尔·盖茨的合影,据说当年还未发迹也未成名的比尔·盖茨来到澳大利亚开拓软件市场时,曾经和乔治打过交道,并留下了那张合影。二十多年过去了,比尔·盖...

Read more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新京报专栏文章)

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借杜丽娘之口说“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
“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汤显祖用爱、美、自由调和起来的心境。就像苏轼推崇“天成”、“自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哲学、美学基础,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在堪培拉,我面对着这样一个无垠的...

Read more

闻书香长大


(《新京报》专栏文章)

面对阳光明媚的格里芬湖用午餐,胃口真好,不仅美味佳肴,秀色亦可餐。国家图书馆一侧的露台上,就是享用午餐的最佳场所。一到中午,这里就聚集着很多人,有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研究人员,有前来借阅图书的读者,还有专程参观的游客。

在堪培拉,由于工作需要,我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国家图书馆。沿格里芬湖行走或坐车,无论从哪个视角看,国家图书馆都是典雅迷人而又气宇轩昂的,介于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之间的四方形建筑物巍然挺立于湖上,呈现着知识与科学的厚重。这个四方形建筑里储存着亿万藏书,从印刷文本、电子文本到现代数码文本应有尽有,国家图书馆就像是一个内存巨大的芯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