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何博

何博,重庆人,历任孩子王、步枪手、新闻人。其诗歌、小说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刊》、《绿风》、《诗歌报》、《诗人》、《诗神》、《诗林》、《青年文学》、《青年诗人》、《四川文学》、《广西文学》等报刊,部分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编的《中国诗歌精选》等选本。

汉口往日的浪漫


 

  卖报卖报,看鄱阳街外国毛子强奸中国富婆的新闻。

  毛子,你妈那巴子乱叫什么。

  号外,号外,昨晚景明大楼开舞会,突然把灯关了。

  开舞会把灯关了做么子。

  好让美国飞行员把中国太太小姐们轮奸了,你买份报纸看嘛,现在这么早,也没人来擦皮鞋,你瞧,菲律宾老板都已经被吓跑了。

  我买报纸做么子,要睡要杀都是他们富人的事情,关我屁事。

 

  那天晚上12点,尤太太带领她的两个女儿从景明大楼逃出来,三个人都被强暴过,其中尤太太和大女儿聘珠,都是在同一个房间被扒光,按倒在两张木床上。逃出来的时候,电梯门口有两个壮实的汉子把守,她们都不敢乘电...

Read more

突出爱伦坡霍桑的简明文学史




  约翰·阿尔伯特·梅西,美国哈佛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美国《波士顿邮报》、《国民》杂志专栏作家。《文学的故事》是他历时四年完成的文学经典著作,作者也因此书享誉文坛。《文学的故事》一书出版时,数以万计的读者都为他对这迷人领域所做的通俗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概括而欢欣鼓舞。他把几千年来影响西方文学界的伟大作家、重要的文学巨著,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描写得一清二楚。《文学的故事》与普通的文学史截然不同,这本书叙事清晰、结构分明,无疑是一本厚积薄发的杰作。作者用生动流畅的文笔,将文学的发展历程描绘得如诗如画,一气呵成,美轮美奂。

 

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

  第一章 书籍的制作...

Read more

占卜,佛教与东方心灵




  汉学家卫礼贤,原名理查德·威廉,是西方翻译中国易经的权威,他被荣格邀请做一次演讲,同时进行了一次预测,这个预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很快就应验了。

  荣格对这个应验的预测不感兴趣,他要研究的是区别于西方因果原理的东方思维模式,他把这种偶然性或者说机遇,命名为同步原理,或者叫共时性。

  当国人迷恋于西方的理性和现代科学的严谨精确的时候,分析心理学派的学者却对东方的灵性与古老文明的智慧赞叹不已。他们把中国文化修养作为自我的一种重要修炼,身体力行地去理解中国文化,并融会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之中。  
  基尔希在《荣格学者》一书中提到,“在所有的亚洲国家中,荣格对...

Read more

英国文学最伟大的骗子


 

  莎士比亚

  一个大胆抄袭古今英外任何文体的戏剧家。而作为诗人,他甚至抄袭小说,比如十日谈。

  一个作家中的奇奇科夫,长期坚持横渡海峡,去欧洲大陆收购死魂灵,成为果戈里的文学模特。自然,这样的勾当很多作家都干过,比如大仲马,斯汤达,但他们都是偶尔为之,从来没有莎士比亚这样胆大妄为,肆无忌惮。

  顺便提一下,写红字那个美国作家霍桑,是一个成名很晚的作家。作为无名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直被法国作家大仲马借用到长篇小说里。为此,霍桑在他的短篇小说--海德格大夫的实验--的结尾,专门发表了一个声明--我们应该感激中国的翻译没有将这个声明删去。他说,仲马先生盗用本人早年的构思,...

Read more

《死魂灵》抒情的洪流


 

  《死魂灵》是一部揭露人性贪婪的伟大史诗,正如《包法利夫人》是记录人类情感的史诗。

  提起史诗,我们总是想起荷马,想起那个崇拜征服,信奉战争,鼓吹掠夺的家伙。西方的文化人一直在美化这个盲诗人的诗歌主题,说是倡导了人的进取,激励建功立业。

  《死魂灵》不回避人性中恶与贪婪的部分,但它使用了批判。

  《死魂灵》有一个庞大的写作规划,后面的第二部,第三部分别为炼狱篇和天堂篇,一直没有完成,估计是与但丁的《神曲》相呼应。关于《死魂灵》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足够出一本辞典。

  《死魂灵》的写作形式,主要采用叙述语言,这与从头至尾用对话波驱动的海明威,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一个...

Read more

《搜索者》读解手记


西部片原野奇侠

 

编剧:法兰克·纽金特(改编自1954年《周六晚间邮报》刊载的阿伦·勒梅小说《德州人的复仇》)

导演:约翰·福特

摄影:温顿·霍克

主演:约翰·韦恩(饰伊桑·爱德华)、杰弗瑞·亨特(饰马丁·波里)、娜塔莉·伍德(饰成年的黛比)

片头字幕衬底:黄褐色的砖墙,和全片西部荒漠同样的色调。朴素凝重,与影片的严肃主题及西部荒漠的色调相吻合。

背景音乐:马克斯·坦纳谱写主题音乐,点明本片主题:是什么令男子汉徘徊?是什么令男子汉游荡?是什么令男子汉抛弃安乐离开家园?骑马远去,骑马远去……

音乐对主题的暗示。

“门”的镜头

德州。伊桑回家。

爱德华·阿朗...

Read more

中国包法利夫人 五成写诗歌博客




  一个半世纪以前,法国那个包法利夫人,她所受的全部教育,还仅仅是来自修道院,加上一些课外阅读和自学考试内容,充其量,也就是熟悉了当时世面上所流行的浪漫主义小说。她与当下中国妇女最大的不同,一是学历不高,经济没有独立,二是互联网没有发明出来,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没有飞机,高铁或私人轿车,停留于土石公路上的公共马车阶段,造成身体的流动和积极与陌生人精神交往的种种局限性。

  为消除性别歧视嫌疑,关于中国包法利夫人有五成写诗歌博客的事实,我们先从一个男性文人说起。他已经70多岁了,先是写小说,后来写散文,很长一个时期,这些习作都很难发表。某一天,他将散文分行,就成为诗歌,依然命中率有限,最后...

Read more

弹簧马车 十九世纪欧洲的城际交通


 

  在大师们的笔下,具体来说,就是在果戈里和福楼拜的笔下,我们得以观看和体验到十九世纪欧洲浪漫的城际交通情况。从时尚的巴黎卫星城,到辽阔的俄罗斯大地,弹簧马车以三套,四套或六套的形式,快乐地奔驰在浪漫主义历史的故乡里。如果这辆弹簧马车属于公共马车,那靠站与起步,突然的停车与预约上门吆喝的种种情态,就会猛烈地撞击世纪的两道门槛,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通过油画或素描,我们也完全可以感受到果戈里那蓬松而圆润的耳发,和福楼拜那两道上翘厉害的胡须--都具有那个伟大时代的装饰性。当时的地球公民,从城市到乡村,从普通百姓到时尚贵族,吃的都是不用添加济催肥,不用农药杀虫的绿色食...

Read more

蓝英年:果戈理笔下的人物不朽是一种悲哀




  2009年4月1日,俄国作家果戈理诞辰200周年,全世界隆重纪念他。

  我们又为什么要在这里谈谈他?

  看看他刻画的这些人物吧:

  轻浮虚荣的官吏、爱才如命的吝啬鬼、不顾病人死活的医院院长、偷拆邮件的邮政局长、一天吃十顿的老夫妻、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打了10年官司的邻居……

  “诸位,这世上可真沉闷啊! ”果戈理在短篇小说《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中写道。

  他描绘的是19世纪俄国的生活,平庸、琐碎、辛酸。

  不过,只有19世纪的生活是那样的吗?

  ——编者按

  1990年我在苏联海参崴远东大学执教,忽然收到乌克兰作协邀请我参加乌克兰诗人舍甫琴科的纪念活动,我高兴得...

Read more

果戈理:“让大家替我写作




  1836年4月,果戈理根据普希金提供的素材创作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地方官吏的丑陋面目。在彼得堡公演后,果戈理遭到上层社会的疯狂攻击。“所有人都反对我,年长的可敬的官吏们大喊大叫,说我没有任何神圣的信念……警察们反对我,商贾们反对我,文学家们反对我……”他痛心的不仅是对他的反对,更难过于这些人对喜剧的谩骂和对主题思想的粗鲁歪曲。
  1836年6月,果戈理愤然离开祖国。果戈理一生中前前后后在国外生活了近12年,意大利甚至被他视为第二故乡。
  在国外期间,他继续写作长篇小说《死魂灵》。1841年,他携带手稿回国。
  《死魂灵》第一部发表于1842年5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