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呂维松

1949年到东北解放区参加工作。1951年到苏联重工业工厂、重工业电气工程设计研究院实习叁年。1957年至1978年在包头钢铁设计院工作。频敏变阻器的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88年调至北京自动化研究设计院。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著《差动调速连轧技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30)


                              第二次去苏联

    一天包院张建仁院长通知我:冶金部外亊司决定组织一个小组到苏联列宁格勒,去同承担包钢工厂设计的列宁格勒重工业设计研究总院和向包钢提供总降变电所全套大功率电气设备的列宁格勒大型电气设备制造厂去。...

Read more

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29)


          包钢和包头钢鉄设计研究院是培育我迅速成长的一块沃土

   包头,这个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钢城,及包头钢铁设计院,钢铁系统中较晚建立的设计院是培育我迅速成长,在思想上和技术上渐趋成熟的一块沃土。

   从1957至1979年在包钢院工作的时间,是我人生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激情的年龄段。工作中得到上下左右科室,各兄弟单位热情协助,领导和同事的热情支持。这让我充份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在包钢的建设中贡献出一份...

Read more

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28)


                         初识包头钢铁设计院

   到包头钢铁设计院以后,院长史星三组织全院上下左右迅速投入了致力于包钢建设的热潮之中,气氛同当时的北京院完全不同。

   包头海拔1060米,比北京高出近一千米。因海拔高,夏天的气候凉爽,这是包头的优势。冬季寒冷,但暖气为汽热,室内很暖...

Read more

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26)


               在重工业部北京黑色冶金设计院生活和工作的经历

   我在北京黑色冶金设计院的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石景山到金顶街,再到西黄村钢校和白广路。黑色冶金设计院的正式院址在白广路,石景山和西黄村是为等待白广路院址的基建工程的过渡地点。

   白广路院址范围内的办公区建成后,设计院的业务才得以正常地展开。最初我在工程师室工作,我抓紧时间将我在苏联学到的有关冶金工厂轧钢主传动和辅...

Read more

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25)


                  妻子陆洁在本溪总工会受到冤屈

   回到北京后,妻子陆洁告诉我,她在我留苏的三年的期间,在本溪市和市总工会发生的事情。

   1951到1953年正是抗美援朝时期,国内先后开展了两个全国性的政治运动。1952年,在全国范国内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总工会的每个基层干部都得检查自已的旧思想。前面提到的...

Read more

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24)


                      留在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院工作

   1954年1月,郭英忱厂长带着基建组一行共六人回到北京后,先到中央重工业部人事司报到。报到后,郭厂长和董辉回鞍钢。我、刘斌、周德义和刘春林留在北京,等待分配。

    当天我便打长途电话告诉我女朋友陆洁,告诉她我已回到北京,部里让我们...

Read more

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23)


             总结在苏的实习,辞别建工部回国。

   我们回到莫斯科后,郭英忱组长召集我们开了总结会。支部书记吴峰桥开了党小组会。会上宣布,我经支部批准,转为正式党员。

   郭英忱还告诉大家一个不幸消息,基建组来时七人,现回去仅六人了。

   组员张雪涛在列宁格勒水道设计院学习时,因单独一人到一水塘游泳。他并不会游泳,且水塘不是一个正规的水池。他在池中游时踩入一个深坑,下沉后,再没...

Read more

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22)


                    在哈尔科夫重工业电气设计研究院实习

      不久我们接到通知,建工部已通知哈尔科夫研究院接待我们。于是我们三人乘火车到达哈尔科夫市,研究院有车将我们接到一位该院职工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将我们接送到我们将长住的那个人家。

     这家的女主人是位退休职工,丈夫公伤已...

Read more

岁月悠悠——吕维松传记(21)


                     在查波罗什中型轧钢厂实习

   我们参加了查波罗什钢铁联合企业一座中型轧钢厂主传动的施工和电控系统的调试。这座轧机主电机采用水银整流器供电。辅传动则全部为交流传动。我们的实习目标有两个:一、大功率水银整流器的安装调试技术及直流主电机采用水银整流器供电时的特性。二、主电机的机械安装技术。

   我们第二次到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