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叶问

公司行政主管

【专栏】无字真经


 

(一)语言文字的局限性

《西游记》是一部充满佛理的小说,

唐僧师徒辛辛苦苦,最后取到的是一部“无字真经”!

 

据说佛祖传法四十九年,最后却说自己“一字未说”,或称“不可说”。

为什么“不可说”?

因为佛祖有两个发现,一是语言文字有局限性,一是“我执”(傲慢与偏见)。

佛祖的思想是宇宙的真理,可是很难跟世人说清楚。

因为这些真理,太违背我们的常识

这种状况,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也没有丝毫改变。

 

中国佛...

Read more

【专栏】中道


 

一、禅定的中道

毗那达西法师在《佛陀的古道》中指出,释尊第一次说法提到八正道时,称之为中道。认为中道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也就是说,中道是针对苦行而提出的。

但是,通过仔细研究释尊的证道过程,我们发现,八正道如果称之为“中道”的话,那么首先应该是“禅定的中道”,即“止杂念”与“起正念”的中道,是“止”与“观”的辩证法,或称为“止观法门&rdq...

Read more

【专栏】十二因缘


 廖理纯《佛旨正源》认为,老的解释对第十一缘——“生”的解释,出现了很大误解。

《佛旨正源》中质疑道:

“生”的前面的十个因缘都已经是生命中的一些行为的体现,所以人们自然理解这个“生”一定是人的第二生,这个“生”是与后边的“老死”相匹配的第二生,否则怎么可能在已经“生的过程”中又“生”呢?

《佛旨正源》的看法是:

实际上人们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对“生”的主体执行...

Read more

【专栏】八正道


 

(一)八正道考证

前面,我们仔细探讨了四圣谛。而四谛中的最后一谛是道谛。道谛是解脱苦之道,其内容即是八正道。

八正道,也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为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八正道的内容是:正见、正志(玄奘译为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方便)、正念、正定

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和《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版本诸多,略有不同。

这里的讨论,还是以《杂阿含经》的记载作为依据,因为我们相信它较好地保持了释尊说法的基本原貌。《杂阿含经·二十三·八正道》的第...

Read more

【专栏】四圣谛


 

一、四圣谛

(一)四谛概说

四谛,即“苦(duhkha)、集(samudaya)、灭(nirodha)、道(marga)”,又称四真谛、四圣谛。

有人认为,四谛是释尊一代时教的基本教法。

也有人认为,释尊在三更时觉悟的内容是四谛。

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四谛是释尊对五比丘说法(初转法轮)时所说的一个内容。

 

·释尊说四谛的目的何在?

释尊成道后,首先想到的说法对象,是以前自己曾师事的阿邏罗仙人与郁陀迦仙人,认为他们二人已达很高的禅定境界,获得殊胜的大智慧,所以可能会理解自己的说法。但不幸的是,这两位二仙人那时...

Read more

近十年来“破译”《周易》之各种论著


三千多年前形成的《周易》,自古而今研究它的人不计其数。

从孔子作《易传》始,2500年以来,至少有8000位学者前仆后继、穷毕生精力研究《周易》。

流传至今的易学著作也有3000种之多,所谓“易林三千”。《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经部占篇幅最多的也是易经著作。

有人说,解读易经是永恒的最伟大事业。

为什么呢?因为易经为大道之源,是大道的模型,是宇宙人生的总方程式。

虽然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来没中断过,但是一直是众说纷纭,从来没有人能够真正破解。于是,《周易》成为中国最难解的八大“天书”之一,成了古人给后世留下的一个千古之谜。

据笔者收集...

Read more

拙著《周易真破解》简介


《周易真破解》是根据笔者业余研究易学所获得的一些成果而汇编成的一部专著。因尚未找到合适的出版渠道,其中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此不便公开。这里仅作简单介绍。

 

一、什么是对《周易》的真正破解

纵观《周易》的千年探究史,多少人穷经皓首,甚至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却始终未能揭示《周易》之谜。

在古代,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形成一套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周易》理论体系。而当今科学发展,特别是现代数学的发展,使得我们可以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为什么当代《周易》研究依然未能破解其奥秘呢?

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揭示《...

Read more

【专栏】我眼中的释迦牟尼8.离相无住


如果说“因缘论”、“无常”、“空”讲的是一种宇宙观、世界观;

那么,离相、无住,就是讲的一种方法论、处世观。

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宇宙的“因缘论”、“无常”、“空”这些本质真相,我们的行为准则应该是:离相、无住。

——这就是佛祖的佛法方法论。

 

(一)《金刚经》究竟讲什么

 《金刚经》到底在说什么?

我认为,《金刚经》的中心思想(主旨)是“离相”、“无...

Read more

【专栏】我眼中的释迦牟尼7.空不可得


缘起、无常的道理虽然深刻,但它们只是一个观察问题的角度;

释迦牟尼得出的最终结论,就是“性空”论。

也就是说,宇宙的最终本质是“性空”

迄今为止,空论仍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在佛教中一直居于思想核心的地位。有人甚至提出这样的公式:佛法=空慧(空的智慧)+慈悲心

然而几千年来,围绕这个“空”,后人产生了无数不同的解释,而且越解释越复杂,最后变得“不知所云”了。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关于“空”的一些典型说法:

 

(一)四大皆空

印度哲学讲的四大,是...

Read more

【专栏】我眼中的释迦牟尼6.因缘论


二、因缘论

(一)无常的根源,是因缘而起

为什么会无常?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

当时那些土豪,也是这样问释迦牟尼的。

释尊当时并没有空洞地说教,也没有故弄玄虚地让人硬着头皮去“悟”,更没有让人去读经典,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让大家自己去体会、去观照。

释尊说:大家快来看呀,大家去想呀(这其实是一种观照、观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世间哪一样事物不是如此啊!

——这就是因缘、缘起的最初说法。

后来,这句名言被《杂阿含经》记载下来: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