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伟华

《汽车驾驶与维修》执行主编朱伟华

北京车展的个别电动车掉水里不会电死人


     今天逛了一天车展,双脚酸软,走走停停,虽然是媒体日,但显然中国的媒体记者数量不是一般的多,尤其是奔驰的展台,要说面积也不算小,但位置有点别扭,尤其是媒体的签到处,一整天都人山人海,似乎奔驰是有意要修一些让大家坐下来休息的地方,真难以想象公众日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我在车展上没看别的,呆住一辆电动车我就会问它要是掉水里了会如何解决高压电的问题。因为此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被N个网友骂作猪头。但似乎此次参展商找来的...

Read more

金融时报眼中模糊的中国汽车


    这两天北京在办车展,今天是第一天公众日,考虑到记者及其家属、朋友都会加入专业观众的大军,这会导致原本媒体日已经很热闹的车展更为热闹。不少厂商邀请来的国外记者使得我们这边的热闹成为海外主要媒体的汽车故事。比如FT中文网上一篇《中国人迷上汽车的速度和自由》就说某中国汽车俱乐部组织者曾经组织了10万车友到杭州吃螃蟹。虽然沪杭高速很不错,但这个10万也太雷人了,即使把它缩小100倍,组织1000辆车同时参加某项FB活动也会导致某些高速路立马瘫痪,更遑论是要进城了。但我相信远在地球那一面的猎奇者真会相信FT讲述的这个传说——有...

Read more

汽车售后服务根本不重要?


    此前参加sohu网的汽车销售渠道及后市场投资论坛,会议内容比较多,不少厂商负责售后服务的老总也到了现场,虽然这不是聚集售后服务老总最多的一次会议,但至少在车展期间能有个讲台说说售后服务的话题,对我这样一个长期关注售后服务的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会场上我和几位老总谈及售后服务何时走上前台的话题,虽然老总们都认为售后服务已经走上前台,其实车展上几乎每个厂商的老大也都说售后服务很重要,但是不是重要不是说出来的,你得做出来。

    如果老大都认为售后服务很重要,何不制作一些售后服务的宣传品拿到现场派发?何...

Read more

整车厂商都是唐僧肉


    车展期间我和我的同事参加了几场论坛和峰会,其中的某些峰会我们的刊物还是协办媒体,这些以专业为名的峰会通常在车展前几个月已经开始招募听众和演讲人。与媒体办公益性的、答谢客户性质的峰会论坛不同,一些专门以峰会、论坛盈利的国内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等办的峰会无论是效果还是价值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但奇怪的是,这样的几乎全靠忽悠生存下去的峰会依然能不断改头换面经年累月地办下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为了避免各位厂商、经销商朋友再上当,我想花点时间说说此类峰会的故事。

     通常而言,媒体办峰会主要是希...

Read more

科普传播在发出SOS


    在这样一个凡事都商业化的时代,一份科普期刊的命运其实是挺悲惨的。实际上如果你习惯浏览报刊亭的话,你会注意到满眼都是美女帅哥做封面的杂志,这些杂志就如同很多谈话节目一样,只要找一群模特,找个摄影师,外加几个中文系的大学生就能搞定杂志编辑了。因此,在时尚界,真正牛X的是出版人,是广告人而不是内容编辑,因为时尚编辑的经验积累其实根本不值钱。但科普编辑不同,真正的高级科普杂志要招到合适的编辑其实非常困难,能够对别人写的科普文章进行判断本身就意味着编辑必须对专业有很高的造诣,同时还需要较好的文字功底。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配图也是考验编辑水平的关键。但...

Read more

中石化汽油:三聚氰胺加多了?


    今天面对诸多媒体和车主的围追堵截,中石化对外发布公关稿称:“……抱歉……锰超标98倍的说法不实……”,通篇不讲如何赔偿,倒是纠缠着锰超标98倍的问题不放。如果说我国政府部门说XX媒体报道不实,这可能是符合逻辑的,政府的监管部门有权说某某报道不实,但中石化是应该接受媒体监管的消费品生产企业,作为被监督者,它有何权力做出某某说法不实的判断?作为肇事者,难倒你依靠自己的检测结果就推翻受害者的检测结果么?如果这样可行,你何不直接说:我们的燃油...

Read more

低成本汽车不需要售后服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所在的刊物有“维修”俩字,这导致杂志被翻译之后成为Repair的刊物,因此总有以豪华为名的车企认为我们不适合刊登他们的产品试驾或者广告,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我只能和同事慢慢通过杂志的内容和活动扭转这种观念——其实我们不仅做Repair,我们还更擅长做产品评测、车型导购以及服务评论。但遗憾的是,售后服务不重要的观念似乎是全世界汽车产业的通病,中国也不特殊。

     我此前说过,中国正在成为低成本汽车的生产大国,原本认为这种低...

Read more

上汽新能源车选电池为何舍近求远?


    今天看到有汽车产业资深记者称电池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认为那是个科技专利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只不过它在中国被生生做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家用或者IT用电池与车用电池有很大差异,因为后者对资源和技术的要求都很高,而且电池也完全可以自动化用无人工厂来生产,比如通用和LG化学合资的工厂能达到20万块电池产能也仅雇佣400人。当然,记者也是无心之言,但这个评论让我有骨鲠在喉的感觉,因此花点时间说说电池的事情。

     其实电动车对政府层面来说是个方向引导,也就是说,未来10年中国的减排是刚性需求,中国政府...

Read more

MBA的L化意欲何为?


    虽然很少有人用MBA称呼梅赛德斯-奔驰、宝马和奥迪,但我很喜欢这个缩写。过去10年,原本应该是MBA这个顺序的市场排名在中国被颠倒过来成为ABM,经过多年的耕耘,目前中国市场的高档车德国三强基本建立了同台竞技的战略平台,在销售网络上,奔驰和宝马的经销商基本相当,它们与奥迪也只差30家左右,估计2011年三家在销售网络上会基本持平。在产品线方面三家也是旗鼓相当,我估计2011年三家会真正在中国开始寡头竞争。

    除了MBA,日本的雷克萨斯、英菲尼迪、讴歌三大高档车品牌外加斯巴鲁这个个性化进口车,都...

Read more

北京车展:南辕北辙的中国汽车生日派对


    

    整个五一,我的手机不断收到各类机构的生日祝福,包括我的blog上也是如此。感谢政府的话就不先说了,我首先要感谢各位送我虚拟和真实生日礼物的网友和公关媒体朋友……遗憾的是,我的生日其实不是五月一日,那只是70年代的户籍民警们一片好心——让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宝宝都和我党、我国、我军的节日相关联,比如我是5月9日的生日,户籍民警同志就会好心地给写成5月1日出生,这样5月1日就成为有身份证为证的名以生日。能在劳动节那天过生日其实蛮幸福,家里因此多做...

Read more